转眼间,今年的618大促已经启动,又到了各大电商平台表演的时候。可谁都没能想到,如今价格战打得最猛的却并非是快消品,而是大众认知里高大上的AI厂商,大模型每百万Tokens的输入价格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降价80%只是开胃菜、直降97%都很正常,甚至还有免费使用的。在此前经历了团购大战、外卖大战、千播大战、网约车大战的网民,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历史的重演。
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并不是这个赛道的所有参与者都准备一头扎进价格战的漩涡。例如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此次价格大战时,就认为这是巨头间的游戏,百川智能别掺和进去。并表示,“我觉得,首先大家实在太看好这个时代的前景了,不愿意失去任何机会,宁愿0价格也要卷进来入场。这侧面反映了大家对AI时代有足够的憧憬。另外,降价是仅限于云服务厂商的动作,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已经走出了射程。”
无独有偶,零一万物的CEO李开复也不看好大模型打价格战,他表示,“如果说以后可能中国就是这么‘卷’,大家都宁可赔光、双输也不让你赢,我们就走外国市场”。
相比于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这些大厂,一众AI初创企业目前更像是隔岸观火。但原因其实很简单,毕竟巨头与初创企业看待大模型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对于巨头来说,AI可能代表着通往未来的船票,但也只是一种可能,可对于初创企业而言,AI就等于是身家性命。
“血槽更厚”的巨头自然有折腾的本钱,可靠融资过日子的初创企业就几乎没资格去参与价格战了。更何况,大厂主动在加码大模型价格战时,通常都存了一石二鸟的意图。
针对今年618这一轮AI厂商集体降价的浪潮,就有观点认为是重复了当年的故事,依然没有跳出“烧钱换市场”的窠臼。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因为自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的诸次“大战”,核心无外乎是在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争夺用户。
赢得更多用户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当然是补贴。比如当年滴滴和Uber对抗时,两家的技术其实没有质的区别,用户为了打车自然会选便宜的。用免费大旗和烧钱来跑马圈地,等到将竞争对手全部挤死,完成垄断之后,再来收割消费者的剩余价值,这一套模式是建立在同赛道产品之间不存在技术差异的基础上。但AI大模型就完全不同,其属于典型的技术创新、而非商业模式的升级。
AI大模型有点更像是二十年前的搜索引擎、十年前的云计算,行业壁垒是技术的强弱、而非用户的多寡。比如ChatGPT就从来不是以UX设计著称,它的魅力在于让机器变得有“人味”,也一下子就与Siri等上一代智能助手拉开了差距。如果真的按传统互联网行业的“烧钱换市场”模式,花大笔资金换来的用户一旦竞争对手实现技术突破,用户的流失就会在须臾之间。
既然如此,这些大厂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加入这场价格战呢?或许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些巨头名义上打的是大模型的价格战,目的却基本都是为了自家的云服务。虽然在过去一年以来,大模型在“降本”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算力供给紧绷的状态下,几乎所有厂商都在尝试优化模型,并且训练效率的提升也带来了大模型推理成本的下降,因此大模型输出/输入价格的调节其实是全球性的趋势。
只不过现阶段大模型的性能进步已经到了“平台期”,此前依靠更大尺寸、更多数据的的Scaling laws(尺度定律)模式可能已经遇到瓶颈,也就是通过增加计算量、模型参数和数据集大小来提升单个大模型的智能水平,变得不再有经济性。因此在短期内大模型比拼性能难分高下之后,巨头们更换新的战场也就很正常了。
对此,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就表示,“短期来看,大模型的性能遇到了瓶颈,谁也甩不开谁、谁也拿不出杀手锏,降低推理成本,降低售价成了现在每一家的高优先级任务。”
事实上,大模型与云服务有着紧密的联系,后者也是算力资源重要的提供方。在此次大模型价格战打响之前,大厂之间早就已经在云服务领域拼得是头破血流。从去年夏季阿里云、腾讯云以“算力普惠”为名,开始对核心产品降价以来,云服务市场已经是硝烟再起。所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模型与今年年初的爆款游戏《幻兽帕鲁》在云服务领域扮演的是同样的角色,都是云服务厂商尝试改变竞争格局的抓手。
除了为自家的云服务吸纳更多客户,大模型这一轮降价也不是为了扩大用户规模,反而是意在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参与。毕竟大模型API调用价格的下降,其实与普通用户没啥关系,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内面向C端的大模型产品都是以免费为主。大模型的API一直都是开发者在购买,部分有志于AI创业的开发者做不起大模型,往往就会退而求其次去做AI应用,并通过API的方式购买大模型的能力来为自己的产品提供支持。
大家熟悉的绿联,正在尝试激进变革NAS行业
AI搜索花式翻车,谷歌居然又栽在了数据清洗上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16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