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众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里,李彦宏的技术背景无疑是最强的,而要提到如今这些互联网大佬里对于“技术布道”最热衷的,也非他莫属了。特别是在AI重新走红之后,李彦宏在各种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发表过极富争议的观点,最近在“亚布力成长计划-走进百度”活动上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最看好的方向是智能体(Agent),并认为智能体是AI时代的网站,将会有几百万、甚至更大量的智能体出现,从而形成庞大的生态。
李彦宏当时说到,智能体的制作门槛足够低,类似于互联网时代网站的创建,他认为“未来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会依据自己具体的场景,根据自己特有的经验、规则、数据,做出来这些智能体。”此外他还表示,智能体的这些能力正在逐步完善、门槛也足够低,因此随着基础大模型能力的增强,将会诞生更多有价值的应用。
其实智能体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做一年前随着ChatGPT的走红,业界就已经开始畅想比ChatGPT更先进的AI产品形态了,智能体就是在这一趋势下被提出。
智能体指的是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实现目标的智能实体,其更强调自主性和主动性,并可以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通过自主感知来调用工具逐步完成人类所给定的目标,却无需去指定每一步的操作。而相比于ChatGPT、Stable Diffusion、ChatTTS等林林总总的AI产品,智能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用ChatGPT写文章、用Stable Diffusion作图,其实都是需要用提示词来一点点调优,而让智能体写文章、画图就像是领导给下属布置任务,只需给出目标,拥有自主行动和环境交互能力的智能体具体如何实施就不用过问了。相比于需要不断校正才能有产出的ChatGPT等产品,智能体无疑才是更符号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想象,因此这也是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人更关注后者的原因之一。
比如当你希望网购一件衣服时,当下AI购物助手能做到的是给予购买建议,而智能体则可以实现直接打开淘宝App,同时结合历史订单信息和兴趣来选择衣服的款式和商家,同时通过支付宝来下单购买,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你的介入,只需等待配送即可。甚至对于更加复杂的任务,就像人类社会有职业分工一样,多个智能体也可以实现角色分工、互相配合来完成复杂的任务。
那么智能体会成为AI时代的网站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比以往的高谈阔论,这一次李彦的说法宏反而是极具洞察力的。因为他说的是智能体更像网站、而非App,如果说说的是智能体就相当于AI时代的App,这可能才是名如其实的故作惊人语。
如今一个非常反直觉的事实,是即使移动互联网已经如此发达,现在全球的网站也要比App多出几个数量级。早在2014年,法新社就曾报道过全球互联网网站的数量突破了10亿。作为对比,根据工信部去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国内App在架数量已超过258万款。要知道国内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已经是全球最发达的,因此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全球App的数量也就是千万量级。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App的开发门槛要比搭建网站高得多。所以要描绘智能体拥有灿烂的未来,用App来类比反而不美。
但遗憾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下AI大模型的性能还撑不起智能体。目前AI业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智能体需要有规划(Planning)、记忆(Memory)、工具(Tools)三大能力。其中有了规划能力,智能体就可以通过与外界的交互,来将一个目标拆解为具体的各项子任务;记忆力则保证了智能体不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偏离最初的目标;而当任务需求超出智能体自身的能力范围时,它就需要使用工具来进行辅助。
可是由于幻觉的存在,目前的智能体几乎都无法商业化,无论哪一家的智能体也还都做不到20%的任务完成率。更何况即便解决了幻觉和性能问题,智能体也无法做到如同搭建网站一般低门槛。毕竟建设网站还有自助建站工具,不需要懂得前端开发的原理直接就能有成品,这已经足够满足外行人的需求了。可智能体的搭建则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这就需要用户对于具体任务的实施有所了解。
换而言之,智能体的搭建可能不需要用户了解AI相关技术,但一定要对想要通过AI技术实现的工作很了解。可是要求用户有全局视野,这反而就成为了一个更加稀缺的能力。
AI手机时代,高通如何“未雨绸缪”成为行业领导者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微信视频号对数字人说No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2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