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岛7月29日电(通讯员 钟千)海洋文化,是人类围绕海洋开展生产实践所创造出的具有海洋特质的事物总和。贝壳,自远古以来便是海洋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人类与海洋的深厚渊源。为深入探寻贝壳文化的历史底蕴, 2024年7月29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实践队踏入青岛贝壳博物馆,就贝壳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实地调研,并进一步了解贝壳自古以来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多元的应用价值。
探贝壳历史长河,赏海贝进化奇观
实践队员首先来到一号展厅,在一号展厅旁摆放着的大贝壳吸引了实践队员的目光。随行的讲解员向实践队员解释道:“在我们面前的是巨大的砗磲贝壳,其长度达到1.3米,是博物馆的标志性展品之一。砗磲是一类热带海洋贝类,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在随后的观赏过程中,实践队员发现,青岛贝壳博物馆中的贝壳化石最早可以追溯到奥陶纪。在同讲解员交流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来自4.5亿年前奥陶纪的鹦鹉螺化石见证了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鹦鹉螺是该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之一,其独特的生物特性和文化价值使得它成为游客们争相观赏的对象。除此之外,实践队员在青岛贝壳博物馆内认识并观赏了龙宫翁戎螺、万宝螺、法螺、唐冠螺等来自世界各地的稀有的贝壳种类,这些贝壳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科学和文化内涵。
图为实践队员与砗磲贝壳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钟千 供图
寻贝壳多面用途,览海贝多元风采
实践队员来到七号展厅,七号展厅向人们展示的是贝壳在古代以及现代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价值。在七号展馆的最里侧,摆放着一系列由贝壳制成的艺术品,比如14-18世纪的贝雕饰品、17-19世纪的贝壳餐具、15-18世纪的贝雕折扇等,除此之外,实践队员还发现有用于宗教祭祀的贝壳法器。其中,讲解员告诉实践队员:“在远古时期,贝壳因其坚固耐磨、光洁美丽、易于携带和具有自然单位的特点,被用作货币进行商品交换。特别是在商朝时期,贝壳被广泛用作钱币,推动了当时的经济活动。”另外,讲解员还提到:“在古埃及,人们利用贝壳制作石灰,用于建造金字塔和其他建筑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贝壳也被用作建筑材料。在我国福建沿海地区,也可见到墙外铺满贝壳的房子,这种‘贝壳房’主要是用于吸湿防潮。” 在近代,贝壳粉作为一种环保材料逐渐受到关注。贝壳粉涂料因其生态环保、安全美观的特点,成为新型墙壁涂料的代表之一。这种涂料不仅不含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还具有净化空气、消除异味、防火阻燃等多种功能。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贝壳艺术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钟千 供图
觅青岛贝壳馆韵,扬贝壳文化魅力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发现游客中绝大多数都是亲子团体。实践队员们随机采访了多位游客,其中一位李先生告诉实践队员:“青岛贝壳博物馆是亲子游的优选之地!丰富的贝壳藏品在展现自然奇趣的同时能够激发孩子探索欲。”另一位王女士也表示道:“与贝壳的互动体验让孩子亲手触摸海洋记忆,增进亲子情感同时拓宽视野,共赴一场关于海洋与生命的奇妙旅程!”此外,博物馆工作人员也告诉实践队员,青岛贝壳博物馆积极与学校合作,开展馆校联动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参与研学项目等方式,将贝壳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公众对海洋生物及贝壳文化的了解,还能够提升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在采访过程中,许多游客也表示,通过此次游览,他们更加意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愿意从自身做起,采取实际行动支持海洋保护事业。
图为游客聆听讲解员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钟千 供图
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实践队员不仅了解了贝壳的历史发展轨迹,还深刻认识了贝壳自古以来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多方面多元化的应用价值。在走访交流过程中,实践队员深切感受到了游客对于贝壳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浓厚兴趣。他们发现,游客们不仅被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贝壳所吸引,更被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知识所打动。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是队员们视野拓展与能力提升的宝贵契机。未来,实践队员们将带着此次活动的宝贵收获与深刻思考,继续深入挖掘并广泛弘扬贝壳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深入探索并传播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共筑海洋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桥梁。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晗悦 供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欣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33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