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8 月 7 日,中国选手李发彬在巴黎奥运会举重男子 61 公斤级比赛中,以打破抓举奥运纪录的成绩夺冠!侯志慧在举重女子 49 公斤级比赛中最后一举逆转获胜,获得金牌!两位选手都卫冕成功!
举重是最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的运动之一。举起重物的动作,伴随人类演化的进程,而当举重演变成竞技比赛,它则是最具技术含量的运动之一。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有许多关于举重的误解,比如认为举重训练会影响长个儿。这项运动看似动作简单,实则非常复杂,举起的重量不仅取决于肌肉力量的大小,更要靠运动生物力学来突破极限。
举重是我国奥运优势项目之一,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国家举重队素来有“梦之队”的美誉,在历届奥运会上均有着出色的表现。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更是以 8 位参赛选手 7 金 1 银的战绩,创造了中国举重队的奥运会最佳战绩。截至东京奥运会,中国举重队已累计获得 38 枚奥运金牌,成绩斐然;也诞生了石智勇、龙清泉、李雯雯这样家喻户晓的明星运动员。
与以往奥运会一开赛就拉开战幕不同,本届巴黎奥运会举重项目赛程排在后半段,自 8 月 7 日至 11 日在南巴黎竞技场 6 号馆举行。
举重的基本知识
举重项目按照动作类型分为抓举和挺举,比赛总成绩由抓举和挺举两项的最高成绩相加得到。每位运动员各有三次抓举和挺举机会。举重成绩有效性判断是相当严苛的,比如裁判判定有借力行为(例如上挺前双腿未伸直等)、提铃过程中有停顿、在裁判发出信号前杠铃被放下(一般是3秒钟)都会被判定为举重失败。
按照运动员的体重分为不同的重量级别,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男子组和女子组的重量级也略有差别。重量级别并非一成不变。国际举重联合会最近一次重量级别划分更改发生在 2018 年。这次调整取消了男子 56 公斤级的项目,这一调整直接导致了我国两届奥运会男子 56 公斤级冠军龙清泉的退役。
本届巴黎奥运会,中国举重队将派出 6 名运动员出战,分别在男子 61、73、102 公斤级和女子 49、59 公斤和 81 公斤以上级参赛。
巴黎奥运会前,举重项目男子组不同重量级世界纪录(均为东京奥运会创造,是因为 2018 年国际举重联合会改变了比赛重量级。)
举重 VS 大力士项目:
谁才是力量之王?
在比拼力量方面,除了举重项目,还有非奥运项目——力量举(Powerlifting)和大力士项目(Strength athletics)。表面上看,这三个项目都是以举起大重量物体为评比的衡量标准,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体育项目。
相比于举重这项竞技体育中繁杂的规则,大力士赛事评判规则简单粗暴:不分年龄、不按重量级,就看谁能拉、举、推的重量更大。大力士竞赛通常包括多个项目,如硬拉、挑重物、抱重物、拉货车、翻轮胎等等,具备很强的观赏性。而力量举比的则是健身爱好者们熟悉的三大项,即深蹲、硬拉和卧推。(其中卧推是残奥项目。)
单纯从数字上看,当前男子挺举的奥运会纪录才 260 多公斤,而大力士项目早在 2016 年就已突破了半吨大关,是由英国大力士埃迪·霍尔(Eddie Hall)在 2016 年世界硬拉锦标赛上创造的;此后又在 2020 年被冰岛大力士哈夫索尔·尤利乌斯·比约恩松(Hafpor Julius Bjornsson,“魔山”)打破,比约恩松硬拉成绩 501 公斤。
难道这说明,举重运动员不如大力士?当然不是。
其实这样的数字差距背后反映的是举重和大力士项目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要求大有不同:大力士赛事考验的是极重负荷下的肌肉耐力,而举重对运动员核心力量、协调性的要求极高,强调选手的爆发力,且举重动作有很高的技巧性。
美国大力士马克·亨利(Mark Henry)就是个很好的案例。作为同时参与过举重和大力士两个项目的运动员,这位曾被称为世界上最强壮的男人拉动过两辆 55 吨重的卡车,并且创造过无装备深蹲 430 公斤的世界纪录。当他踌躇满志地参加 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却最终仅获得了第 10 名的成绩,无缘奖牌。(顺便说一句,在参加完此次奥运会后,这位传奇运动员转战职业摔跤,并拿下了一次 WWE 世界重量级冠军、一次 WWF 欧洲冠军及一次 ECW 冠军,并在 2018 年入选 WWE 名人堂。)
所以可以简单理解成,举重项目挑战的是人类在规定动作下力量极限,大力士项目则挑战的人类的绝对力量极限。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人类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会是多少?一些运动生理学专家认为,人类很可能仍然没有达到他们肌肉的最大潜能,而且尚不清楚人类力量的极限。其中一个原因是,测量某个人的最大肌肉潜能是非常困难的。肌肉力量可以通过肌电图(EMG)的来评估。EMG 工作原理是记录肌肉(既包括神经细胞,也包括收缩的肌纤维)内产生电信号。但这类测试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并且 EMG 只能用来监测局部肌肉,因此 EMG 仍无法评估一个人全身肌肉的潜能。
从生理上讲,一个人承受重量的能力取决于两种负责使肌肉收缩的蛋白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这些蛋白质排列在不同类型的肌纤维中,包括快缩型肌纤维和慢缩型肌纤维(俗称的白肌和红肌)。总体来说,肌肉质量越大的人能产生更大的力量。顶级举重运动员通过不断增加肌肉质量把自己推向极限。然而,随着肌肉质量不断增大,力量的边际效应递减,最终肌肉质量会达到上限。并且,有时体重较轻的人比体重较重的人能举起更大的重量。
所以,我们只能依靠比赛纪录来看人类的极限到底在哪。
全是细节!举重技术中的科学
说回举重,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千万不能只看台上运动员一声怒吼,就把几倍于自己体重的杠铃举过头顶,因此认为他们只是因为力量大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动作。
事实上,任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力量项目(比如举重类项目、投掷类项目)都不是单纯借助自身力量完成的,而是需要相当复杂和精密的技术动作——这些技术离不开物理学原理。
以抓举为例,抓举要求运动员从地面将杠铃快速提拉到超过头顶,在这个过程中,杠铃处于超重状态。换句话说,运动员实际感受到杠铃的重量远大于杠铃本身重量的。在这个过程中单单依靠运动员自身的力量也只能把杠铃提到腰部,因此在提铃过程中,运动员要快速完成下蹲动作,确保下蹲后头顶不超过原有身高的腰部,唯有这样才可能把数倍于自己体重的杠铃快速拉上去。
与抓举不同,挺举动作要求运动员在杠铃在胸部停留,因此可大概分成提铃至胸和上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和抓举的前半阶段的动作要领基本一致。正因如此,同一名运动员的挺举重量是大于其抓举重量的。虽然挺举看上去比抓举似乎多了一段“喘息的片刻”,但超大重量的杠铃放在胸骨位置对运动员来说也是极其煎熬的。
对举重过程的科学分析吸引生物力学专家的兴趣,而且研究对象是在役运动员,这些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运动员日常的针对性训练,实现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成绩突破。
举重的生物力学研究有着相对成熟的研究范式:从研究方法上讲,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定点定焦摄影法和三维录像解析法,再进行相关参数分析。比如对于挺举,为了更细致地研究,国内外的学者根据下肢关节角度、杠铃垂直高度和杠铃垂直速度变化,将提铃至胸阶段和上挺阶段又细分为 12 个阶段。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团队就针对国家举重队运动员石智勇两次超挺举世界纪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为其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科技助力。
在这篇研究论文中,通过对石智勇举重过程中运动学参数进行细致的数据分析,从技术角度给出石智勇进一步优化的建议。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其运动学分析的结果:
• 一般认为,极限试举质量下运动员身高与上挺时段杠铃垂直高度峰值的线性关系:y=0.9343x-0.219。尽管研究中没有给出石智勇上挺杠铃高度峰值的具体数字,但结论是其上挺杠铃高度均超过该预测值(134.13m)。这项数据表明运动员的挺举成绩还有仍有上升空间。
• 石智勇挺举 199 kg 时更宽的握距有利于调动腰腹大肌群参与提铃发力,但过大的下肢关节角度可能不利于提铃力量的传导,对运动员下蹲支撑能力是很大的挑战。
• “两心”距离代表杠铃重心与人体重心在 Y 轴的距离,是诊断挺举过程中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两心”距离峰值应该在 10~20 cm 为宜。从石智勇 2 次试举的“两心”距离峰值均偏大(见下图:在 197kg 挺举中“两心”距离甚至接近 25cm),“两心”距离直接影响人体重心与杠铃之间的阻力臂,不利于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注意到,杠铃的重量从 197kg 增加到 199kg 时,运动员的“两心”距离峰值反而变小,这说明石智勇在更大重量时反而表现更加稳定。
由于“两心”距离峰值均出现在发力时末端,此时杠铃处于惯性上升时段,可能与上体后仰过度有关,这提示石智勇甩臂提肘的技术可能存在不足。
实际上,系统的科学研究在体育中应用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特别是近年来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令体育科学又来到新的高度。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到营养康复等等,体育运动各方面都体现着现代科学的力量,举重运动当然也不例外——用有限元方法建模关节受力都是常规操作。
举重长不高?谣言!
关于举重,还有一个散播已久的流言:练举重不长个。
我们熟知的举重运动员确实都不高,例如龙清泉官方身高只有 1.56m。这就给人一种刻板印象:打篮球长个头,练举重压个头。
造成这样误解的原因有很多,杭州陈经纶体育学校的举重队总教练许勇强归结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举重早年在奥运会、世锦赛出成绩的时候,那些拿世界冠军的运动员主要是两广地区的,身材都比较矮;二是举重队在挑选苗子的时候,一般都会挑选骨骼粗壮的,这样体格粗壮的运动员外在形象也给人身材不高的感觉。
当然,举重队挑选个头矮小作为种子选手,背后是有很深层次的物理原因的。上面讲到举重规则时提到,举重要求运动员把杠铃从地面举过头顶,因此相同重量下矮个子的人所需要克服的重力势能更小,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这一优势在大公斤级别项目中逐步丧失,在大公斤级赛事中,绝对力量才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这要求运动员有足够的体重和肌肉。中国传统优势项目集中在小体重级别的项目,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国人的偏见。
事实上,举重训练非但不会降低身高,反而会促进长高。一项研究表明:我国 85%的举重运动员的身高在其家族中最高。综上所述,举重运动员的身高不是被那些杠铃片压低的,而是这些运动员本身就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正是因为这些矮个子运动员才促进了举重项目的蓬勃发展。
结语
看完本篇文章后,相信读者对体重这项竞技体育运动的理解加深了不少。
其实,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尤其是高水平竞技体育,除了实力外,决定成绩的因素还有良好积极的心态。祝愿举重队奥运健儿们都能放松心态,挑战自我,在本届奥运会上继续取得佳绩!
参考文献
策划制作
来源丨返朴(ID:fanpu2019)
作者丨一根弦
责编丨一诺
审校丨徐来、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3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