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后,北京时间凌晨1:30,巴黎奥运会即将落幕。这半个月,奥运相关话题几乎占了微博热搜的半壁江山。
郑钦文成为亚洲第一个女网单打奥运冠军,那一天除了夺冠,#郑钦文父亲#、#郑钦文与樊振东互关#等话题也爆了很久。
中国女排不敌土耳其队止步8强,热搜的讨论广场里,很多人发博心疼女排,并表示出极大的包容,“成绩虽然重要,但是在过去三年中国女排奋斗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在#心疼女排#话题下真诚告白
如果将时间倒回16年前的那个夏天,会发现舆论风向迥然不同。
在家门口的北京奥运会上,刘翔跨过第一个栏便停了下来,亚洲飞人一瘸一拐回到起点。即便因伤实在无法继续比赛,刘翔依然招致了铺天盖地的谩骂和误解,不过几秒,就完成了从“民族英雄”到“民族耻辱”的坍塌。
奥运会,从来不止是运动员比拼的舞台,更是一面清晰映照国民心态和参与方式演变的镜子。回望过去几届奥运赛事的国民表现,尤其是16年前后微博热搜话题讨论方向的迥异,一条奥运由重变轻的暗线,逐渐清晰起来。
走过唯金牌论时代
如果拿历届奥运会为标尺,为国民心态演变做记录,北京奥运会注定是一个重要节点。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正处于奋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渴望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金牌,在那个时期被赋予了极其厚重的意义。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完成期盼百年的心愿,国人对奖牌的渴望也在这一年更超往常
刘翔就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喊出“谁说黄种人不可以拿到奥运会前八名?我今天一定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奥运冠军”。那时,无论运动员,还是观众,对“赢”的执念都达到了历史高潮。于是,到2008年奥运会,他因伤退赛,没人能接受这个结局。
那时,在观众心目中,运动员的失利不止是他一个人的失败。相应地,这场体育盛会也不会只是运动员个体的狂欢,而是集体的荣耀。
国民情绪波动如此之大,如此急于用奖牌榜来彰显体育实力和国家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为了极力证明自己,以反击强国曾对我们的打压和不公正对待。
2008年,刘翔因伤遗憾退场
然而,几乎也与2008奥运会同一时期,中国开始不断跻身世界一流,还在经济、文化、技术各个维度有了自己的鲜明标识。
由此,国人关于奥运的第二种记忆也悄然开始书写。
直到巴黎奥运赛程接近尾声,很多人惊觉,看了这么多届奥运,原来曾经对于金牌几近执念的追求逐渐淡去,自己现在关注的重点早已不是中国在奖牌榜上排第几。
在最近一次公开的媒体专访中,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侯琨指出,国民看奥运的心态产生了变化,“中国在体育赛事上夺金牌司空见惯,老百姓更愿意看到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
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一些动人瞬间
其实这种心态转变,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的一次微博热搜上,就有了极具代表性的注脚。网民主动地再次回顾起刘翔事件,并自发讨论出#欠刘翔一个道歉#。
迟到的歉意和敬意标志着,国民心态与输赢的解绑。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便是,大家更松弛了,而松弛就会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加辽阔的视野。
他们不再将胜负视作衡量国家荣誉和运动员价值的唯一标准,转而更关注真实的人与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诸如刘翔这样的运动员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对体育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网友自发讨论出的#欠刘翔一个道歉#话题
到了巴黎奥运会,这一点则在各个微博热搜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曾经“痛失金牌”“遗憾”等表述,被#比赢更珍贵的是渴望去赢#等话题替代。金牌之外,大家会看到61岁倪夏莲有超越年龄的热爱、坚持和乐观;会理解竞技比赛的残酷,对运动员的不易感同身受;会在诸如郑钦文等创造历史的运动员身上,领略体育的魅力和自我超越的内涵。
很明显,国人看奥运,普遍拥有了一种更轻盈、多元的心态。而在这个基础上,奥运会逐渐成为一个展示多元魅力,以及难得的交流平台。
奥运第二现场,人人参与
心态的转变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国家在时代的车轮中滚滚向前,与此同步,移动互联网也在这十几年全面爆发。耳濡目染的我们,尤其是完全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心态注定不同。由此,交流方式、兴趣焦点以及感受世界的触角,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奥运会在人们心目中开始摆脱纯粹竞技的性质,逐步向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靠拢,即除了公平竞争,还要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团结。
换句话说,文化交流与讨论也是奥林匹克内涵的一部分,奥运不再是一个抽象遥远的国际赛事,而是普通人可触摸、能参与的全民事件。
巴黎奥运会赛事现场
大众不再满足于“看”奥运,还要一起讨论、参与奥运。网络平台则是观众的奥运社交场,互不相识的网友因各色奥运话题聚到一起,又在讨论中找到兴趣相投的伙伴。
作为国民第一社交阵地,微博热搜和上面五花八门的讨论就几乎全程记录、反映着这种时代精神和舆论风向的变化。
近两年奥运期间,运动员在赛场争金夺银,这一边观众也紧紧跟随着赛场的动态,即时转到微博发起讨论互动,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在这上面,我们会看到各种讨论起于奥运,而又远超于奥运。
全民奥运,普通人开始更深刻地参与奥林匹克内涵的交流与讨论
全红婵夺金后第一条消息发给陈艺文、花游姑娘们在水中不脱妆的秘密……诸如此类,运动员的穿搭妆容、美食分享、有趣的微博 ID 等生活化内容频繁登上热搜。
另外,尤其当社交活力拉满的当代网友遇上整活能力一流的00后时,奥运相关讨论更是不断往趣味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比如他们会从#阿条姐干饭哥拿下首金#聊到#奥运小孩哥小孩姐是会起网名的#,从#汪顺光膀子背着双肩包#到#看汪顺理解辛芷蕾的感受了# 。
00后奥运冠军盛李豪和黄雨婷网名被扒“@光靠干饭就”和“A阿条本条”,粉丝辣评——“你们射击队是会取名字的!”
这些热议话题和无数讨论,让我们看到了运动员们生动鲜活、充满个性的一面,也让他们从遥远的赛场英雄变成了接地气、有温度的赛博网友。射击运动员杨倩在东京奥运会击落奥运首金十天后,其微博粉丝数就从赛前不足300人飙升至260万。
杨倩东京奥运会夺冠后,收获无数网友宠爱,粉丝自制Q版头像热传也被杨倩本人翻牌
值得注意的是,从奥运衍生出的讨论形形色色,甚至有时跌宕起伏,但如今观众的心态却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届观众有强烈的表达欲,但相比简单地情绪宣泄、优劣对比拉踩,更多人开始用更成熟理性和开放的心态去参与讨论,进行观点交锋。
例如,今年风格独特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引发争议的同时,网友也延伸出了对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内涵的深入思考,“好癫 天都塌了”和“美人之美美己之美”声音并存。
微博曾发布的一份《2023运动员微博报告》也记录了这种变化,作为国内奥运选手活跃最频繁的平台,报告显示微博最热热搜基本都围绕着运动员的场外生活,场外关注度高于赛场内。
微博#全民聊奥运#的话题数据总览
今年奥运期间,在微博#全民聊奥运#的话题下,超过8.3亿阅读和95万讨论量,大量话题也并非围绕赛事结果。
这意味着,即便非体育爱好者、即便只是4年一次的限定观众,也能借由参与衍生话题的讨论,感受奥运的热度、体会奥运精神的内涵。
网友在话题下发布奥运热点内容
而在奥运与大众距离拉近、加速社交化的进程中,奥运话题也衔接起越来越多社会话题, 将奥运拉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今年奥运女篮解说因提问运动员化妆问题被网友吐槽,就引发了大家对于运动员形象管理、职业态度以及社会审美标准的深入探讨,杨毅本人也在微博下场回应,与网友正面对话。
讨论与交锋之间,大众对体育的思考不知不觉变得更加全面与深入,并且不断穿越奥运,与现实链接,承载起更强的厚度与深度。
奥运和体育的全民时刻
奥运之下,国民心态和参与方式的转变如一根轴线,牵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变化。
特别明显的,比如奥运期间在微博抢夺大众注意力、展开奥运营销的各大品牌。
今年,蒙牛乳业主持的热搜话题#要强 不止金牌#,就聚焦在了冠军和孩子们的背后故事,讲述体育精神的代际传承,不再突出金牌选手、不再强调竞技性和极限感。
热搜话题#要强 不止金牌#
本质上,品牌也是奥运的重要参与者。过去,品牌宣传往往侧重于强调冠军的荣耀和胜利的辉煌,而现在,更多的品牌开始注重传递体育的人文关怀、健康生活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尽管品牌有不可避免的商业属性,但它们在营销方向上的大幅调整,恰恰反映了国民心态的进程。奥运不再只关乎金牌,还是全民体育精神的集中表现。
而借由奥运延展出的热搜、讨论,正从奥运出发,不断抵达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体育早已不是“一圈人的狂欢”,而是具备了产出全民关注的头部话题的潜能。
今年首次奥运赛事7连爆
长期观察社交媒体就会发现,体育内容正在爆发,大有成为全民时尚的趋势。克劳锐在去年10月的《品牌社交营销系列研究-户外篇》报告指出,户外内容相关话题中,微博和抖音平台创作者数量最高的垂类都是“体育”。
不管电竞S赛、大运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的资讯,还是瑜伽、撸铁的常识分享,都在社交媒体上成为重要的兴趣领域。
体育大V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分享专业的运动技巧、训练方法和健康生活理念,带动体育破圈,鼓励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
大众也不甘落后。在奥运期间,体育浓度最高的时刻,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观众,而是通过制作和在微博等各个社交平台分享赛事相关的精彩片段、趣味内容、深度解读等,形成了独特的奥运社交圈。
在本次奥运赛事中,网友也收获了许多梗图
奥运,是和春晚类似的,将所有人凝聚的时刻,所有人共享激情和理性的讨论。任何一个小的涟漪,都可能在大众间激起千层浪。
浪头永远向前,永远在变。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完整记录着这波澜壮阔的十六年,也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国民心态的演变。
曾经我们守在电视机前,神色凝重,死磕金牌。十六年后,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元的热搜话题、热烈的讨论。
从对金牌的狂热追求到如今对体育精神的多元理解,从单一的观赛模式到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参与,我们终于破除了对“赢”的执念,走出“自我证明”的怪圈,开始真正享受奥运和体育,开始积极参与和表达。
这背后是“强者无须自证、高士岂在乎非议”心态的形成,也是国民素养提升下对文化艺术多元包容的意识。我们关于奥运的另一种共同记忆,也将从此刻开始不断重新书写。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姜苏仁
统筹 | 杨 菁
排版 | 拼 拼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Lzhxy_130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3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