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2024年8月11日,在前几日公益课堂的良好宣讲基础上,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蹊队继续开展第三日教学活动。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学会演讲是立足社会必学的技能之一。上午九点三十分,在卓海燕老师带来的“实践引领——演讲”课堂上,同学们了解到,演讲作为语言交际活动,需要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增添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且根据脱稿程度大致可以分为照读式、背诵式、提纲式以及即兴式演讲。过程中,大家不仅通过学习如何撰写演讲稿,得到了书面能力上的锻炼,还尝试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将文字生动地表达出来,加深了自身对演讲的认识和上台展示的信心。
图1:卓海燕老师授课
在挖掘并培养演讲这一“个体关键能力”后,海燕老师继续带领同学们进入“观影——生命孕育”环节,为育苗事业补充了“家国大背景”的宏观视野。同学们观看了《元日》、《夜思》等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视频故事,从中感悟中华诗词背后的人情美感、时代风貌,并了解顾维钧调查“九一八”事件与伪满洲国成立的真相,最终维护了国家利益的光辉事迹,以歌颂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铭记历史苦难三个面向的精神活动,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图2:学生正在讨论如何演讲
延续昨日的情绪探究任务,在“返青——生命感知”课堂中,禹璇老师进一步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与探讨情绪的相关课题。经由禹璇老师对埃利斯名言“人不是被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着”背后所蕴藏深意的细致解读,同学们厘清了情绪和个体观念的密切关系,并学会通过不同的视角合理看待被固化和刻板化的情绪类型,更加意识到,应当懂得察觉自己的情绪,有能力调节和控制情绪,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图3:李禹璇老师授课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塑造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下午四点,在“起身——生命生态”课堂中,钟子权老师先帮助学生明晰了生命家园的本质,同学们得以再次亲近自然界,不仅从理论层面明晰了我们的生命家园的构成性、复杂性和整体性,还从由此引出的实验创作——生态系统构建中深化了对生态网络面貌的认知。在创作环节,同学们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出简易的“生态系统”,互相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体悟到了诸种生命在小小塑料瓶中和谐共存的惊喜和感动。
图4:同学展示制作的生态瓶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又艮”,至此,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蹊队第三日教学活动圆满结束。今日的课程不仅扩展了昨天的知识科普深度,还围绕课堂内容开展了特色演讲练习和实践动手活动。理论学习和实践创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充实自我、感悟生活,而且通过更加立体化的教学情境,将成蹊队育苗拔穗的“育人”理念落到实处,为未来的整体授课锚定知行合一的目标。
本文来自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蹊队原创投稿,不代表欣文网任何立场,如需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并且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0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