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宁
宁夏大学
——2024年度红网“青椒评论”系列作品
近日,上海一名高校教师带领几名法学生自发组建团队,对上海28所高校内的45台自动售卖机进行个人隐私测试。其中40台自动售卖机需要绑定手机号码,有的需要绑定微信号,有的存在诱导消费者使用微信或支付宝刷脸支付的情况。当下,这类情况已经司空见惯,大多数消费者对此已是习以为常,也恰恰是这种“无感”,成为了隐私保护最大的隐患。(8月29日 澎湃新闻)
消费者“无感”的背后是对隐私泄露的无奈。无论是自动贩卖机,还是下载APP,授权隐私,绑定手机号几乎已经成为标配,而在这之间,消费者并没有拒绝的权利,否则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服务。一旦隐私泄露出现纠纷时,消费者便处于被动局面,存在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的问题,让人望而止步。在如今处处都要扫码授权的时代,对于消费者来说,隐私保护与获得服务之间看似是选择题,实则是没有选择的单选题。
消费者对信息泄露的“无感”不仅危害到个人信息安全,更是为社会信任埋下隐患。近些年来电信诈骗与网络诈骗层出不穷,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个人对隐私安全的不重视,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造成经济损失。甚至有关地址、病历等信息,更是导致个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这些因隐私泄露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最终也会导致社会信任危机。从学习通疑似泄露用户隐私引起全网关注,到某平台接到多名主播投诉,称直播数据被泄露并在网上售卖,当消费者发现自己的信息可能存在泄漏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相应的机构与平台失去信任,最终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保护公民隐私信息,终究需要部门治理、法律规范等多方合力,但最重要地恰恰是作为信息源头的个人。这意味着在今天的技术语境之下,个人更需要擦亮双眼,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素养,加强对隐私保护的认知与意识,甄别抵制过度索取信息的行为。而相关部门日常的宣传中,不妨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提高人们对信息保护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保护能力。对互联网平台和App开发企业,监管部门要根据强制授权可能存在的风险,合理运用建议、约谈等方式,向其明确监管底线和平台经营红线。
信息时代,数字化生存使得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一道必答题。在各方合力抑制乱象的同时,更需要消费者加强重视,不再对这种个人隐私泄露“无感”。如此,才能真正地实现信息保护的闭环。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值班编辑 | 李雨薇
投稿网址 | pltg.rednet.cn
官方网站 | hlj.rednet.cn
红网·红辣椒评论栏目,先后荣获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 四次被推荐为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
红
辣
椒
评
论
hlj.rednet.cn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