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5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大宋朋友圈》,作者是历史学家李开周,本书系统呈现了宋朝贵族、科举士人、平民百姓等不同阶层的关系,揭示了社会关系网背后,宋朝历史的真实细节。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透过“圈子”看宋史,了解宋朝真实的人情社会。
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与我们积极互动。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紫竹凌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为您带来一本新书——《大宋朋友圈》。
本书是历史作家李开周关于宋朝文化的新作,他致力于宋朝文化研究,翻阅宋代笔记和史书,从文献中攫取信息。
全书分为宫廷之网、官场之网、科举之网、师友之网、婚嫁之网五个部分,系统呈现了宋朝贵族、科举士人、平民百姓等不同阶层的关系样貌,揭示社会关系网背后宋朝历史的真实与细节。书稿既不失叙史的严谨,又不失摹人的风趣,对当代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探索宋朝文化。
手足相残
公元997年,农历三月二十九,宋太宗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老皇帝一死,马上就得有新皇帝登基。
按照宋太宗的遗命,本该让第三个儿子赵元侃继承大统。但是,皇后李氏不这样想,她坚持“立储必立长”的原则,希望大儿子赵元佐能当皇帝。
关于谁当皇帝这个问题,当时朝政出现了两个声音,有些人拥护大儿子赵元佐,有些人则希望老三赵元侃来继承。
听到这里,有些人肯定会说,皇后希望大儿子赵元佐当皇帝,肯定是因为这是她自己的孩子。
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赵元侃和赵元佐都不是李皇后的儿子,而是由宋太宗另一个嫔妃李贤妃所生的。
只是李贤妃34岁时就病逝了,她死后的第二年,李皇后才入宫为妃,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宋太宗一群儿子的后妈。其实,李皇后也生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直到宋太宗驾崩,她都没能再生养皇子。
李皇后在出嫁时还很年轻,19岁就嫁给了宋太宗。当时宋太宗的大儿子赵元佐已经14岁,二儿子赵元僖13岁,三儿子赵元侃11岁。
这三个儿子当中,李皇后最喜欢元佐,因为元佐性情宽厚,人品正直,会替别人着想。然而,遗憾的是元佐太过宽厚正直了,辜负了她的期望,也辜负了宋太宗的期望。
为什么元佐的优点最终令他失去皇位呢?说来话长,事情是这样的。
宋朝前两个皇帝走的都是“兄终弟及”的路子,宋太祖不明不白暴毙后,作为弟弟的宋太宗接了班。
所以按照这个路子,太宗百年以后,得让更小的弟弟赵廷美接班,等赵廷美驾崩,再让太祖的儿子接班。
但宋太宗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想传给弟弟,更不想传给侄子。可若不传给弟弟或侄子,就违背了他亲手奠定的“兄终弟及”传统。所以,宋太宗干脆来一个釜底抽薪,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弟弟和侄子们都搞死。
宋太祖共有四个儿子,老大和老三死得早,老二赵德昭和老四赵德芳长大成人,赵德昭被宋太宗逼得拔剑自刎,赵德芳在23岁暴卒,极可能是被宋太宗下毒害死的。
而宋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呢?他被宋太宗安上“骄横跋扈”“图谋不轨”“结交奸党”“篡夺皇位”等罪名,先剥夺王爵,再削夺官职,最后流放到湖北。在流放途中,赵廷美吐血而亡,年仅38岁。
长子疯魔
如此一来,弟弟死了,侄子死了,宋太宗便安心了,原以为将来可以把皇位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子孙相续,万世一系。但没想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大儿子元佐却遭了殃。
在堂兄德昭被逼得自杀时,元佐替堂兄鸣不平。在叔父廷美被流放湖北时,元佐也替叔父鸣不平。他请求父亲高抬贵手,遭到拒绝。
他眼见伯父、堂兄、叔父一个接一个死去,杀人凶手却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他备受煎熬,精神逐渐分裂,最后竟疯了。
宋太宗本想立长子为太子,现在长子疯了,只能立次子或者三子。次子名叫元僖,但他体弱多病,27岁病逝,宋太宗只能把三儿子定为继承人。三儿子本名赵德昌,后来改名赵元侃,再后来又改名叫赵恒,最后成了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
而在这个过程中,李皇后还是一心想要让元佐当皇储。宋太宗在世时,她扭不过太宗这条大腿,只能暗着来,让亲信太监联络朝中拥护元佐的大臣,偷偷给元侃使绊子,使元侃失去太宗的欢心,这样元佐就有可能重新夺得皇储的位置。
当时,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以相臣寇准为首,拥护元侃;另一派以状元胡旦为首,拥护元佐。
寇准实际上是第一个建议元侃当皇储的大臣,太宗曾经问他:“朕这几个儿子,老大疯,老二病,老三、老四年龄小,将来传位给谁呢?”
寇准答道:“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这段话听起来滑头,实际上大有玄机:“妇人”指的是后宫首领李皇后,“中官”指的是大内总管王继恩,“近臣”指的是中书舍人胡旦。胡旦是状元出身,嫌升官太慢,投靠了李皇后。
大致意思是:陛下,您千万别听李皇后、王继恩和胡旦他们的,您千万别让元佐接班啊!不让元佐接班,那就得让元侃接班。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以为寇准跟元侃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否则为何要拥护他?实际上,他们既没有亲戚关系,也没有师门之谊。
寇准拥护元侃完全是出于公心,他认为宋太宗的儿子当中,只有元侃能力出众,并且胸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符合当皇帝的标准。
比较起来,元佐太差劲了,因为受了点刺激就发了疯,偌大的江山社稷怎么能交到这样的软蛋皇储手上呢?
寇准正大光明地拥护元侃,帮助元侃开展工作,又是赈灾,又是治河,又是调兵防御边患,搞得有声有色。但他性子过激,秉性刚烈,对上对下都缺乏心机,批评下属不留情面,跟宋太宗争辩起来也是慷慨激昂。
有些大臣本来拥护元侃,因为被寇准骂得狗血淋头,一怒之下投向李皇后的阵营,改成拥护元佐了,胡旦的同年冯拯就是这样的例证。
冯拯文采了得,人品低下,被寇准斥责之后,一直在罗织证据,准备对付寇准。此人联络了许多反对寇准的官员,集体向宋太宗上表,说寇准专权跋扈,结党营私,百官只知有寇准,不知有陛下。
宋太宗阴险好猜忌,岂能容得下专权跋扈的相臣?于是立即将寇准赶出朝廷。
寇准一去,元侃没了靠山,李皇后一派都很开心,以为元佐复位有望。但是元佐丝毫没有跟元侃竞争的欲望,宁可当平头百姓,也不愿意再经历血淋淋的宫斗。
与此同时,另一位宰相吕端接替了寇准的任务,成为拥护元侃一派的首脑人物。
明代思想家李贽有一自题联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个吕端确实是每逢大事不糊涂,比寇准厉害得多,为人处世也好,处理政务也罢,都不给政敌留下把柄。
吕端知道宋太宗的身体越来越差,知道李皇后的势力越来越大,知道大太监王继恩战功赫赫,在军中极有威望,一旦太宗晏驾,李皇后和王继恩联手发难,谁接班当皇帝都会被李皇后废掉。
所以,吕端步步为营,不显山不露水地撤换掉王继恩当年指挥过的战将,以及李皇后经常联络的文臣,还在宫里安插了许多跟王继恩有私仇的太监和宫女。
宋太宗驾崩那天,李皇后紧急召见元佐和亲信大臣入宫,王继恩则试图出宫调动禁军。
结果早有准备的吕端将王继恩诱骗到一个小房间里软禁起来,自己则陪同钦定皇储元侃入宫。
李皇后见胡旦等人不到场,王继恩也没有率领禁军精锐赶到,知道大势已去,只能乖乖地和吕端一起宣布遗诏,让她一直不喜欢的元侃当了皇帝。
可见,李皇后和吕端的较量是皇后与宰相之间的较量,最终皇后败了,宰相赢了。李皇后和寇准的较量,也是皇后与宰相之间的较量,最终皇后赢了,宰相败了。
在宋朝历史上,像这样的较量发生过很多次,有时候是皇后占据上风,有时候是宰相占据上风。
一般来说,如果皇帝体弱多病,任凭皇后执掌军政大权,则宰相很难斗得过皇后;如果皇帝英明神武,宰相又执政多年,则君权第一,相权第二,皇后加上外戚都斗不过宰相。
不管怎样争斗,宋朝的皇后和宰相都不至于斗到血流成河的地步。宰相失败,轻则罢相,重则罢官;皇后失败,遭殃的只是皇后的亲戚和亲信。
而李皇后是北宋开国大将李处耘的女儿,她的哥哥叫李继隆,是一员猛将,既能打硬仗,又深得民心,是外戚当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皇后斗败之后,吕端和新即位的宋真宗都怕外戚捣蛋,收回了李继隆的兵权,任其闲散多年。
后来,辽军大举入侵,宋军抵挡不住,宋真宗不得不让李继隆出山。李继隆作为前线总指挥,跟辽军打了一个平手,然后宋辽订立澶渊之盟,换来两国百余年和平。
由此可见,外戚也不全是坏蛋和笨蛋。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皇后和宰相的争斗。
那你知道垂帘听政是谁开创的吗?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插图来自《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好书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