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5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大宋朋友圈》,作者是历史学家李开周,本书系统呈现了宋朝贵族、科举士人、平民百姓等不同阶层的关系,揭示了社会关系网背后,宋朝历史的真实细节。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透过“圈子”看宋史,了解宋朝真实的人情社会。
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与我们积极互动。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紫竹凌
十点人物志出品
昨天,我们读到了孟太后被追击的故事。
那么,你觉得苏东坡的敌人是不是坏人呢?
下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乌台诗案
说到王安石变法,相信很多人对这段历史都会有印象。
那关于王安石变法,众人是持什么态度呢?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其中,北宋文学家苏轼就持不赞成。
配图来自电视剧《苏东坡》
苏轼,世称苏东坡。他劝阻王安石,王安石不听,因为王安石早年当地方官时,曾经试行变法,效果真的不错;他给宋神宗上书,论述变法的坏处,但是宋神宗坚信,可以通过变法的路子富国强兵。
王安石不听劝阻,宋神宗执意变法,苏东坡就只能在诗文里发牢骚了。他名气大,诗词和文章很受欢迎,书商们喜欢搜集他的诗词、奏章和书信,汇编成册,雕版印刷,在大江南北的书肆里出售。
宋神宗元丰元年,也就是公元1078年,又有书商出版了苏东坡的一套集子,总共四册,取名《元丰续添苏学士钱塘集》。
“元丰”是出版时的年号,“续添”就是扩充出版,“苏学士”是当时出版界对苏东坡的尊称,“钱塘集”指的是苏东坡在杭州当通判,相当于副市长时的诗集和文集。
这套集子出版以后,流传到京城开封,被朝中官员注意到了。其中,有一个名叫舒亶的官员,经过仔细翻读,将苏东坡对变法的不满和牢骚都梳理了出来,开始向宋神宗弹劾苏东坡。
舒亶在弹劾奏章里写道: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小则镂版,大则刻石,传播中外,自以为能。……旁属大臣,而缘以指斥乘舆,可谓大不恭!
这段古文的大意是说,宋神宗推行“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低息贷款给农民,苏东坡却说这只会诱导农民铺张浪费;宋神宗改革科举制度,让精通法律的人才有机会做官,苏东坡却说这是法家的权术,有悖于儒家圣贤的教导;宋神宗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增加耕地面积,苏东坡竟然讽刺地说,东海神仙应该迎合圣意,将大海统统变成桑田;宋神宗整顿食盐专卖政策,苏东坡说,食盐专卖导致盐价飙升,他已经连续三个月吃不到盐了……
总而言之,苏东坡对朝廷推行的新法都不满意,都大加讽刺,他的嘲讽之作要么雕版印刷,要么刻成碑文,广泛传播于官场和民间。不仅如此,他还辱骂大臣,斥责皇帝,已经犯下大不敬的死罪。
这份弹劾奏章是公元1079年七月初二送到宋神宗手里的,就在同一天,另一个名叫李定的官员也写了一份奏章,说苏东坡“不循陛下之法,不服陛下之化,……岂不知事君有礼?讪上有诛?”
配图来自电视剧《苏东坡》
意思是不遵循陛下的制度,不顺服陛下的教化,这苏轼难道不懂得对君上要礼敬,讽刺君上会被诛杀吗?
李定是当时的御史中丞,属于监察机构的最高领导;舒亶是“监察御史里行”,相当于资格较浅的正处于见习期的御史,是李定的下属。
其实,早在1079年六月二十七,李定的另一位下属何正臣就弹劾过苏东坡。
何正臣说苏轼去湖州当知州,到任后撰写谢恩表:“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对联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在嘲笑皇帝和群臣,实在是妄自尊大、丧心病狂。三个御史一起弹劾苏东坡,终于激发了宋神宗对苏东坡的怒火。
于是,在七月初三那天,宋神宗让御史台对苏东坡立案调查;七月初四那天,宋神宗又将李定、舒亶与何正臣的奏章发往中书省,让宰相们拿出处理意见。
几个相臣商议的结果是,立刻派人锁拿苏轼进京受审。
1079年七月二十八,奉命锁拿苏东坡的钦差皇甫僎抵达浙江湖州,将其押往开封。八月十八那天晚上,苏东坡抵达开封,被关进御史台大牢。
从八月二十到十一月三十,苏东坡一直在御史台被拘押,多次受审。这年腊月底,宋神宗给出终审判决,将苏东坡“安置”到黄州,让他以“黄州团练使”的虚衔在那里务农。
这段历史就是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如今,苏东坡的粉丝满天下,只要提到乌台诗案,就必定提起当年弹劾苏东坡的那几个御史,即李定、舒亶、何正臣。
未必是坏人
在这三个御史之外,还有一个名叫李宜之的国子博士,以及著名的三朝元老王珪,也都被苏东坡粉丝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为什么呢?因为在苏东坡受审期间,李宜之曾经从苏东坡的一篇文章里挑错,说苏轼煽动天下读书人,废为臣之道,乱取士之法。
至于王珪,他身为宰相,却无中生有地将苏东坡诗句里的“世间唯有蛰龙知”,解释成“苏轼想背弃陛下,另投明主”。
对此,作家余秋雨曾写过一篇《黄州突围》,将王珪、李宜之、李定等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余秋雨说王珪“冒充师长、掩饰邪恶”,说李宜之“除了心术不正之外,智力也成大问题”,还说《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因为嫉妒而陷害过苏东坡。
关于沈括嫉妒、陷害苏东坡的说法,其实,在八百多年前就被南宋史学家李焘考证出是伪造的。那么,余秋雨对王珪、李宜之等人的评价成不成立呢?
《宋史·王珪传》详细记载了王珪的一生功过,既肯定他的文学才能,又批评他在政治上的滑头倾向,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他的节俭和亲情:“自奉甚约,而厚于昆弟。”意思是王珪当宰相多年,但生活很节俭,将俸禄分给兄弟们。
再看《宋史·河渠志》里对李宜之的记载:公元1070年,王安石计划疏浚漳河,群臣反对,唯有李宜之仗义执言,并主动请缨前往河北,担负起了这项大工程,用两年时间圆满完成了工作,漳河几十年内再也没有决口过。
另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公元1081年开封闹蝗灾,李宜之出任“东路捕蝗提举官”,也是兢兢业业地完成了工作。
用现在的说法,李宜之堪称任劳任怨的好干部,如果说他智力上也成大问题,那么余秋雨指的或许是他太任劳任怨了,显得有点儿傻?
配图来自电视剧《苏东坡》
乌台诗案期间,御史中丞李定始终主张对苏轼定以重罪,但《宋史·李定传》却说李定有恩于宗族,领到俸禄就拿去赈济穷人,朝廷恩荫子孙时,将这种待遇送给兄长的儿子,他自己的儿孙始终靠耕种度日。
李定在《宋史》中只有两个污点,一个是没有给父亲的小老婆守孝三年,还有就是弹劾了苏东坡。前一个污点放到今天,可以当成公而忘私的典范予以表彰;后一个污点更不成立,因为御史的唯一职责就是弹劾其他官员。
就算不是御史,弹劾其他官员也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当年欧阳修也弹劾过最著名的清官包拯,你能说这是欧阳修的人生污点吗?
由此可见,从王珪、李宜之,再到李定,这些人虽然在乌台诗案期间都对苏东坡不利,却未必是坏人。
再者说人都是复杂的,如果我们崇拜某个名人,就将该名人的所有敌人当成小人,那我们至少会失去一半洞察力,看到的世界绝对不是真实的世界。
相反,在乌台诗案期间,始终与苏轼并肩作战的那个人名叫王诜,他娶了魏国公主,是宋英宗的女婿、宋神宗的姑父,能诗善画,风流儒雅。
但是,这个人人品卑劣,养了十几个小妾,还跟小妾一起虐待公主,导致魏国公主不到30岁就被活活气死了。
可见,即使是苏轼的盟友,也可能在生活作风方面被后人所不齿。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苏东坡乌台诗案的始末。
那你知道岳飞被杀前发生了什么故事吗?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好书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