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洞见·时筠 来源/ 洞见(ID:DJ00123987) 前段时间刷到了一条热搜,超一亿的阅读量,只因一碗白菜粉丝汤。
事情是这样,9月开学,一位新生家长,被清华大学食堂的物价震惊了。
在北京这样物价高涨的城市,这里满满一大碗鲜美好喝的白菜粉丝汤,只卖1元。
而便宜的不只是白菜粉丝汤,3毛钱的油饼、4毛钱的油条、1块钱的包子……
清华食堂里很多其他菜品,都远远低于市场价。
一个清华学生,每月500元的伙食费,就能吃得又饱又好。
而清华大学的福利,不仅体现在吃饭上。
清华大学的宿舍,是装修精致的公寓房,一楼大厅里,有休息区、饮料贩卖机。
宿舍刷卡进入,装修得像是酒店。
学生智齿发炎,不用去大医院,在校医院就能解决。一共只花3块钱,其中2块钱还是挂号费。
想要健身,还有自己的体育健身中心。
普拉提、爵士舞、单车、搏击、舞蹈……运动项目比健身房还丰富,甚至还配备了专业的康复中心,次卡才35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看过一些学校的宿舍,交着更高的住宿费,还是水泥地面、破败的墙皮、吱吱作响的钢架床;吃的是又难吃又贵的食堂;夏天还没有空调……
有人调侃:果然是清华,就是“财大气粗”。
确实,之前看过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大学的预算经费排名,名校与那些上不了榜的学校之间,在预算上就有很大的差距。
这一个个数字背后,不仅是财力的差距,更是不同学校间资源、圈层差距的具象化。
一直以来,家长和老师总是告诉孩子,要努力学习,争取考入一所好大学。
可真正能说清楚进了名校有啥好处的人少之又少。
为什么要拼命努力,考上一个更好的大学?
因为名校可以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张发光的文凭,还有更多你想象不到的“隐形福利”。
名校的隐形资源 一位清华的学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天晚上她走出寝室,看到一张巨大的讲座海报。
因为没吃晚饭,就想着溜进会场蹭点点心吃。
可吃到一半才发现,正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是一位某学科的泰斗级人物。
平时都是在新闻中看到他,而在他身边的,还有一群大厂的创始人、高层。
这样一群平时很难见到的人,聚集在清华一个小小的会场,毫无保留地做着分享。
而她作为清华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可以没有任何门槛地进入,和他们聊天,甚至加上联系方式。
这些,不是她的能力有多强,而是清华这个平台给予她的福利。
她的一句话让人无比唏嘘:清华真是一个资源过剩的地方。
普通学校可遇而不可求的资源人脉,在清华,稀松平常。
随便一个乒乓球活动,请来的嘉宾都是奥运冠军。
校园里不经意看到的一个骑着破旧自行车的老头,可能就是某行业内顶尖的院士。
各行各业顶尖人士的展览、讲座、音乐会、研讨会、学术论坛……不用买票,不用预约,只要你看见了并感兴趣,就可以进去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评论区里一位网友的学校。
他读的是一所普通三本,大学四年的生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每天除了上课、吃饭、睡觉,似乎没有其他的事情做。
老师机械地上课,他也不知道学的内容以后对就业有什么用。
大学四年,只听过两场讲座。
一个是考研机构来劝学生考研,一个是毕业学长传授自己考上公务员的经验。
学校做得最多的事是:查早操、查晚自习、查寝。
别说音乐厅了,他们学校连唯一的操场都是破破烂烂的。
四年大学毕业,除了一纸文凭,他好像没学到任何东西,专业只学了个皮毛,工作还是从零开始。
而清华报告厅里的那些行业翘楚,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一所普通学校的演讲台上。
那一刻,你或许才意识到,名校与非名校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壁垒。
教育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多的是在那些无形中影响学生视野、思维和未来的“软资源”上。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请一定要劝孩子好好学习,努力考上更好的大学。
因为你会发现,人与人的差距,最后就是见识和视野的差距。
好的大学让你收获的,不只是知识。
见过的世面、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思维方式、处变不惊的气质,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够上那些优质资源,好好读书就是成本最低的选择。
进入更好的大学,就相当于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
名校的圈层和环境
除了资源,名校和非名校之间最大的差别,还有身边的人。
我有一位朋友大学读的是一所普通学校。
刚入学时,大家都还保持着高中的习惯,上课不缺勤,认真记笔记。
可慢慢地,很多人开始懒散起来。
上课睡觉玩手机,逃课老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那时,坚持认真学习的她,成了一个异类。
去图书馆被舍友揶揄,在宿舍学习也被舍友调侃。仅仅是因为她“太努力了”,便慢慢地被舍友孤立。
她也曾想过,要不要被大家同化,混个及格毕业就算了。可最后她还是选择没日没夜地学习,坚持考研。
最后她考入了一所985学校,当进了这所学校才发现,原来不是她做错了什么,只是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罢了。
名校和普通高校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天差地别,她的同学比她更努力,比她更优秀。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大家都在互相督促着往上爬,而不是在使劲拉你下坠。
她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组图片。
凌晨三点,一所大专的宿舍里灯火通明,大家在组团玩游戏。
而另一边,凌晨的北大自习室,同学们在通宵达旦地讨论课题、优化PPT……
一边,是大专的课堂上睡倒一大片。
而另一边的清华大学,上课前20分钟,教室已经坐满了。
下课20多分钟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
有一句话说得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为什么要劝孩子好好读书,去上更好的学校?
因为人都是环境的产物。
好的学校不仅有好的教育资源,更有着一群积极向上的同类人。
正如《新东方精神》里有句话所说:
“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地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
当你和优秀者同行,才能变得更优秀;
当你进入更好的圈子,才能有更多的可能。
名校的起点
除此之外,名校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差距,或许就在于起点。
还记得早前一档节目里,在聊到学历重不重要时,张雪峰和一位企业家激情辩论。
张雪峰说:
如果你觉得学历不重要,那请你在每年九十月去各个学校的校招会看一看。
你去齐齐哈尔大学看一下,去北京科技大学看一下,再去清华、北大看一下。
看看各个招聘单位在这些学校招聘时开出的薪资起点是什么样的水平。
到那时候你是否还能再说一句:“我觉得学历不重要。”
这让我想起曾旁观过的两场校招会。
一个是浙大的校招,很多我们叫得上名字的互联网大厂、新能源高精尖企业都出现在了招聘会上,起薪相对较高,福利也很完善。
而另一个是一所普通的大专学校,一眼看过去,满是小企业、工厂,多是螺丝钉工作,工资普遍不超过5000元。
其实又何必走到招聘这一环?
如果你熟悉一些大公司的招聘流程,就会知道有个词叫“内推”。
每到招聘季,一些名校毕业的企业家,会对母校开放内推名额。
公司内部,也会对一些名校毕业的员工的学弟学妹开放内推机会。
很扎心的一个现实是,人们对名校就是有滤镜。
HR收下一堆简历,最先筛出来的就是毕业于名校的人群。
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学历、名校就是一个人身上最实用的标签。
当你的家庭无法提供很高的起点时,那你的学校,就决定了你的起点。
很喜欢一句话:
高考600分和300分的两个人,过的永远不会是同一种人生。不能说谁上谁下,但是600分的,一定比300分的,多一种选择的可能。
这几年,工作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名校生都在向下兼容,去做一些常人眼中很普通的工作。
有些人开始嘲讽他们“读书无用”。
可是,名校生尚且还能向下兼容,普通孩子又能往哪里走呢?
当你活得迷茫、痛苦、找不到方向时,我建议你“向内求”。
孩子,你千万不要觉得读书是一件苦差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仍然是最稳定、最低成本且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你吃过的苦,刷过的题,都是托举你向上的力量。
你向上走的每一步,都会算数。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大学群聊天记录曝光:越有出息的孩子,越会逃离父母 90%的人都忽略的棋盘智慧:落子无悔,见好就收,弃子争先,及时复盘 人到中年,千万不要对这4种人太好 领导问“有空吗?”低情商的人说:“没有(我很忙)!”高情商的人这样回答……
作者:洞见·时筠。来源:洞见(ID: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8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责任编辑:毛新雯。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3336.html
赞 (0)
始料未及,《黑神话》红孩儿在3D区火出圈,海外玩家情有独钟
上一篇
2024年10月9日 02:01
比女拳更可恶的是“原著党”,一心想将《黑神话》置于死地
下一篇
2024年10月9日 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