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新突破:首颗可重复使用卫星成功回收

一、重大突破:首颗可重复使用卫星回收

中国航天新突破:首颗可重复使用卫星成功回收

10 月 11 日 10 时 39 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 —— 实践十九号卫星,这一壮举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实践十九号卫星是我国 “十四五” 期间的重要新技术试验卫星,于 9 月 27 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此次飞行试验突破了可重复使用、无损回收、高微重力保障等关键技术。卫星具有微重力水平高、时效性好、下行能力强等特点,是高效的高微重力水平空间试验平台,可支持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等方面研究。

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其中,航天育种方面,发挥空间育种 “诱变效率高、育种周期短、有益变异多” 等优势,搭载了海南省、安徽省、农业农村部选送的相关植物种子,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支撑。在新技术验证方面,为国产元器件、原材料等提供在轨飞行试验验证机会,验证了新一代高性能可重复使用返回式空间试验平台各项技术指标。同时,还搭载了泰国、巴基斯坦等 5 个国家申请搭载的载荷,成为促进航天国际合作的良好平台。

我国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卫星,对推动探索太空、利用太空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卫星亮点

中国航天新突破:首颗可重复使用卫星成功回收

(一)搭载丰富载荷

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了丰富多样的载荷,充分展现了其多功能性和重要价值。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中,有海南省、安徽省、农业农村部选送的相关植物种子,这些种子在太空中经历特殊环境,有望产生更多有益变异,加速种质资源创新步伐。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为国产元器件、原材料等提供了在轨飞行试验验证机会,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空间科学实验载荷则为科学家们开展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也为公众参与航天事业、传播航天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回收类载荷的顺利回收,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键技术突破

实践十九号卫星在飞行试验中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可重复使用技术的突破,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相比传统的一次性卫星,可重复使用卫星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无损回收技术确保了卫星在返回过程中载荷的完整性,为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提供了可靠保障。高微重力保障技术则为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通过验证新一代高性能可重复使用返回式空间试验平台各项技术指标,实践十九号卫星为我国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国际合作平台

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了泰国、巴基斯坦等 5 个国家申请搭载的载荷,成为促进航天国际合作的良好平台。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开放合作态度,也为各国共同探索太空、利用太空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享航天技术成果,共同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时,这也有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实践十九号卫星的成功回收,为未来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国家参与到我国的航天合作中来,共同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三、回收意义重大

中国航天新突破:首颗可重复使用卫星成功回收

(一)降低发射成本

可重复使用卫星的成功回收,为降低发射成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传统卫星在完成任务后通常无法再次使用,这意味着每次发射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制造新的卫星。而可重复使用卫星在推进剂即将耗尽或出现故障时,只需返回地球进行维修或检修后,就可以再次发射。这大大降低了卫星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马斯克的 SpaceX 公司凭借可回收火箭大大降低了发射费用,成本做到了 1 公斤 1700 美元。我国也在积极研究可重复使用火箭,如长征十号计划芯一级可回收,朱雀二号和朱雀三号也在朝着可回收的方向进步。可重复使用卫星与可回收火箭搭配,未来商业发射将会变得非常便宜。这不仅有利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将在商业发射领域提升我国的竞争力。

(二)减少太空垃圾

在过去,卫星都是一次性的,退役后依旧在地球轨道附近,甚至有些会脱离地面工作人员的控制,成为流浪卫星。这些卫星在碰撞后会解体产生多个碎片,成为太空垃圾。据统计,现在太空垃圾的数量非常庞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废弃卫星和卫星碎片。

而我国研发的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在退役后能够直接返回地球,避免成为太空垃圾。这是对全人类负责的一种体现,因为太空垃圾对正在运行的卫星以及空间站构成了严重威胁。例如,美国的一颗退役气象卫星在轨道上解体,分裂成了至少 16 块太空垃圾;还有一颗现役卫星,解体成 21 块碎片。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的出现,为减少太空垃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拓展航天应用

此次回收成功的实践十九号卫星,在返回地球的时候带回了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这为航天育种、航天实验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航天育种方面,空间环境的特殊条件可以促使植物种子产生更多有益变异,为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支撑。在新技术验证方面,为国产元器件、原材料等提供在轨飞行试验验证机会,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搭配可重复使用卫星和可重复使用火箭,未来航天育种、航天实验等将会变得更便宜,也将更加高效。这些进步不仅能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能为全人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上欣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459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0月13日 00:14
下一篇 2024年10月14日 00:12

相关推荐

  • 7499元起!“人人都买得起”的华为新品太离谱了

    自从上个月余大嘴说了那句:“首款搭载原生鸿蒙”的“新形态手机”“全国人民都买得起”之后。 编辑部就天天搁那买定离手,猜华子这波“都买得起”起售到底会是多少?最后36自信梭哈了个3999元,此事不了了之。 而今天,终于到了揭开谜底时候,下午2点半华为的Pura先锋盛典上,这个新形态手机和问界新品一起亮相发布会。 话不多说,知道大家都好奇,我们直接进入正题,一起…

    2025年3月22日
    1240
  • 2024 年安卓电池的华丽蜕变

    一、2024 年安卓电池技术现状 2024 年,安卓手机电池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引起了广泛关注。多家手机品牌纷纷在电池技术上发力,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硅负极电池技术。 目前,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以石墨为主,其能量密度约为 372mAh/g,发展已接近理论最大值。而硅负极电池的理论容量高达 4200mAh/g,是石墨负极的 10 倍,在能量密度上具有巨大潜力。 …

    2024年11月26日
    8620
  • 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镜像平台:太空探索的坚实后盾

    一、镜像平台初亮相 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镜像平台的建成运行,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在航天领域。该平台与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设施以 1:1 的比例配置,配备了 14 个科学实验柜,以及相应的信息、配电、流体散热等舱内外公共支撑设备等。这一镜像平台就像是空间站在地面的孪生兄弟,为空间站科学实验提供着坚实的支撑。 近日,它正式进入运行阶段,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平台的…

    2024年11月26日
    4.2K0
  • 鸿蒙系统:国产手机系统的新曙光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系统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鸿蒙系统的出现,无疑为国产手机系统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打破垄断,提升国产手机系统的自主可控性 长期以来,全球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主要被安卓和 iOS 两大系统所占据。这不仅使得国产手机厂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也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鸿蒙系统的诞生,打破了这种垄断局面。 作为一款由…

    2024年10月5日
    3820
  • 为什么物理学家在一百年后仍然无法完全理解量子理论?

    量子分形艺术家维克托·马津(Wiktor Mazin)使用量子计算机生成的分形图像丨图片来源:@wiktormazin_quantum_art 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 作者 Muyu Mou 译者     本文转载自“集智俱乐部” 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小技巧,尽管他们未必真正理解其原理,但这些技巧总能可靠地完成某些任务。在过去,可能是当电视…

    2025年3月12日 科技
    170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xinenw@qq.com

邮箱B:xinenw@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23:30;周六周日10: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