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概述
《志愿军:存亡之战》定档 2024 年国庆档,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这部电影汇聚了朱一龙、辛柏青、张子枫、吴京等实力派演员,阵容豪华。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原阻击战为背景,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战役。
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一战。1951 年 5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63 军刚刚结束了持续一个月的作战,就受命进驻铁原战场,正面对抗 “联合国军” 4 个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将士们浴血奋战,终于把敌军打上了谈判桌。
为了完成任务,63 军 189 师的战士化整为零,把自己变成一根钉子,牢牢钉在阵地上。1 营阵地上,身为营教导员的李想立下 “一步也不会再退” 的誓言,死守阵地。电影中,炮火连天中,李默尹一家三口在战场上团聚,一把钥匙,一顿战壕中的团圆饭,让这个因战争分离的小家更为亲密。
电影的制作也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全片涉及服装约 25000 套,其中志愿军军服就重达 5 万斤。铁原战场作为三部曲中最大的拍摄场地,占地约 20 万平方米,剧组不惜工本,通过美术置景还原真实战场环境,力求每一个场景都逼真再现,每一处细节都充满诚意。
《志愿军:存亡之战》不仅是一部战争巨制,更是一首献给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们的赞歌。它以宏大的叙事格局、细腻的人物塑造、逼真的战争场面,生动展现了志愿军在铁原阻击战中的英勇壮举。在国庆档这个特殊的时刻上映,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是对历史的缅怀与致敬,更是对和平的珍视与捍卫。
二、战争图景
(一)全局视野与局部审视
在铁原阻击战中,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全貌。从志愿军司令部的宏观部署开始,我们看到了这场战役背后的战略考量。司令部的决策犹如棋局中的关键一步,决定着整个战局的走向。随着镜头的推进,我们看到了 63 军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每一个士兵都深知自己的责任。
而当画面聚焦到基层战斗时,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188 师 1 营的战士们在李想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不畏强敌,以顽强的意志坚守着阵地。每一个士兵都是这场战争中的一颗螺丝钉,他们紧密配合,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铁原阻击战的战略意义不仅仅在于一场战斗的胜利,更在于它体现了中国集体本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在这场战役中,各个部队之间相互配合,为了一个更高的战略目标而奋不顾身。189 师在前线顽强阻击,为 188 师争取了宝贵的时间;188 师则通过多条防线,正面迎击联合国军的铁甲洪流,为铁原的物资和人员转移赢得了机会。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是志愿军能够战胜强大敌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武戏文拍的艺术成功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采用 “武戏文拍” 的方式,成功地展现了志愿军身上的集体本位文化。在战争场面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激烈的战斗,更是志愿军战士们的精神世界。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志愿军拥有强大战斗意志和澎湃战斗力量的精神源泉。
通过对比联合国军和志愿军,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志愿军战胜强大敌军的原因。联合国军虽然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严密的战术安排,但他们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没有全局观和互相配合的意识。而志愿军则以集体利益为重,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每一个士兵都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战士们在冲锋时喊着自己家乡的名字,他们深知自己的战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乡和祖国。这种家国情怀,让他们在战场上充满了勇气和力量。同时,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也展现了志愿军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那颗由小朋友寄给志愿军的糖果,它连接起了国和家,寄托了祖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牵挂。
总之,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通过 “武戏文拍” 的方式,成功地展现了志愿军身上的集体本位文化,为我们解释了志愿军战胜强大敌军的原因。这种精神源泉,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家国叙事
(一)隐喻式书写
在《志愿军:存亡之战》中,李默尹一家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观念的生动写照。母亲在 1927 年国民党反革命政变中牺牲,李想和李晓在战火中辗转,直到新中国成立,一家人才短暂团聚。然而,当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父子二人先后奔赴战场,留下李晓一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分离,更是无数家庭在国家危难时刻的真实选择。
那颗国内小朋友寄来的糖果,成为了连接国与家的重要象征。它从彭德怀手中,经由李默尹,传递到李想,再到李晓。这颗糖果寄托着祖国人民对志愿军将士的深切关怀、鼓励与信任。它散发着平静美好的幸福气息,让战士们在残酷的战场上,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祖国的牵挂。
李晓送给李想的那朵名为 “死不了” 的小红花,同样寓意深刻。在战场上,它被战士们依次传递,散发着 “好日子” 的味道。这朵小红花代表着家乡的温暖和希望,象征着残酷战争中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也是必胜的信念和不朽的精神。它与糖果一起,诠释了战争的意义。战争虽然残酷,但志愿军战士们的战斗,是为了守护祖国这个大家,也是为了守护无数个小家,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自我疗愈与成长
电影中,松骨峰战斗的幸存者们在铁原阻击战中经历了自我疗愈与成长。杨三弟曾因不熟悉巴祖卡的保险而自责,在这场战斗中,他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与战友默契配合的老兵。面对再次出现的 “巴祖卡”,他克服心理障碍,毫不犹豫地冲锋向前。
杨传玉曾在松骨峰战斗中因胆怯存活下来,带着自责与懊悔,他再次回到战场。在铁原阻击战中,他主动请缨前往曹川水库,为掩护战友完成开闸任务而壮烈牺牲,完成了从怯懦到勇敢的蜕变。
孙醒在松骨峰战斗后患上战争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但在铁原阻击战中找回了自我,有信心和勇气面对过往的惨烈和当前的困境。
然而,影片在人物刻画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李想在出场时已是一名成熟的营指导员,后续再无成长空间;李晓在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似乎也直接跳过了战争对她的磨炼过程。此外,影片为了体现李默尹一家三口在战场上的聚散情绪感染力,采用了不太合常理的巧合,使他们有多次团聚的机会。尽管如此,这些人物的成长故事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在血与火中的转变,他们从最初的胆怯、犹豫到最终的勇敢、坚定,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家国情怀的力量。
四、影响深远
(一)社会影响
《志愿军:存亡之战》作为一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电影,引发了强烈的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电影中的场景和故事勾起了他们对过去的回忆,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电影则是一次生动的历史教育,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增强了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
电影中的志愿军战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观众。观众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与志愿军战士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而奋斗。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共鸣,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二)经济影响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的成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崛起。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它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电影院,成为了国庆档的热门影片。电影的成功,不仅为制作方和投资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电影的成功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电影周边产品的销售、旅游景点的开发等。观众们在观看电影后,对电影中的场景和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电影的成功展示了文化产业的强大生命力,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三)技术影响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在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视觉效果和叙事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高质量的特效和音效,电影将历史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电影中的战争场面逼真震撼,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电影采用平行叙事的方式,将战场上的残酷与家庭的温暖进行对比,深化了观众对战争残酷性的理解,也引发了观众对家庭与战争关系的思考。电影中的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四)细节刻画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在细节刻画方面非常用心,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情感冲击力。电影中,志愿军战士们的艰苦生活与敌人的优越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伟大。同时,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也非常精致,例如那颗由小朋友寄给志愿军的糖果、李晓送给李想的那朵名为 “死不了” 的小红花等,这些细节都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引发了观众对战争后果的深刻思考。
(五)流行文化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与当下热点结合,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观众们在观看电影后,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后感,这也扩大了电影的影响力。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成为了观众们热议的话题,观众们对英雄形象的渴望与认同,也反映了社会对正能量的追求。
电影的成功,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成功。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历史、现实和未来。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中,我们期待更多像《志愿军:存亡之战》这样的优秀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感动和思考。
五、英雄事迹
(一)抵近攻击的英勇无畏
在铁原阻击战中,志愿军战士们面对敌军步坦炮的数次冲锋,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英勇无畏。由于缺乏像样的反坦克武器,他们毅然选择抵近攻击。这种攻击方式,是离敌人近点、再近点,以血肉之躯抵近投弹、抵近开火,哪怕同归于尽,也决不让敌人前进半步。
他们如同钢铁长城般屹立在阵地上,不惧生死。美军的炮火如狂风暴雨般袭来,一刻不停,但志愿军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即使班自为战,甚至人自为战,也都在不屈不挠地顽强抵抗,用鲜血和生命践行 “人在阵地在” 的铮铮誓言。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们年龄大多也就二十多岁,他们本是有真情、有牵挂的血肉之躯,可一旦上了战场,就成了不惧飞机炮弹的 “钢铁” 之身。他们明知不可而为之,明知必死而赴之,人人都如 “当阳桥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兵” 的 “猛张飞”。正如教导员李想对战士们说的:“誓死也要像一颗钉子一样,将自己狠狠地钉在自己的阵地上。” 战士们斗志昂扬,一刻不停地挖着防御工事,又赴汤蹈火地抵近攻击,眼中心中满是对敌军的恨,每一发子弹都射得那样有力、那样致命。
这种超越生死的忠诚令人肃然起敬,视死如归的胆气永存时空,英勇杀敌的血性激励后人。铁原阻击战的胜利,正是志愿军将士在抵近攻击、英勇无畏之精神驱动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二)战场上的感动瞬间
电影中那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场景,无不展现着志愿军的伟大精神。战场上的团聚,李默尹一家三口在枪林弹雨中的短暂相聚,让人感受到战争中亲情的珍贵与无奈。抵近投击的士兵,在距离投掷坦克十米之内扔出手榴弹,以生命践行使命,令人动容。孙醒从患有战争失忆症到找回记忆,在战场英勇杀敌,完成艰难任务,他的觉醒是对信念的坚守。彭总的糖,在战士们之间传递,连接着家国情怀,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张孝恒打掉两辆坦克,用生命保护专家,展现了无畏的勇气。曹川水库争夺战中,志愿军战士们面对敌人的空袭和伞兵突降,毫不退缩,那一个个浴血奋战的身影让人热泪盈眶。杨传玉在曹川水库任务中完成自我救赎,从怯懦到勇敢,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李默尹的 “隐瞒”,体现了他对儿女的深沉之爱。李想与军长傅崇碧通电话时的坚定与无奈,让人揪心。而李想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景,更是全片最虐心的画面,他的英勇无畏让人敬佩不已。这十件事,每一件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志愿军战士们伟大的精神世界。
六、具体战役
(一)战役重要地位
铁原阻击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胜负直接关系到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命运。这场战役发生在战略要地铁原,这里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志愿军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一旦铁原失守,前方将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极其有利于美军机械化部队作战,而尚未能安全转移的志愿军主力兵团将面临被围歼的巨大风险。
(二)战役背景
1951 年 4 月,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打响,志愿军虽取得一定战果,但由于缺乏空中火力支援,美军完全控制了 “三八线” 前后的制空权,导致志愿军后勤补给出现严重困难。前线弹药粮草几近耗尽,彭德怀决定暂缓攻势,进行战略收缩。然而,美军趁机全线反击。5 月 21 日,彭德怀发出撤退指示,志愿军各部开始全面后撤。此时,双方统帅都将目光聚焦在了铁原地区。
(三)战役过程
- 临危受命: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调第 63 军到铁原一线驻守,要求坚决阻敌半个月,以掩护主力部队北撤。63 军军长傅崇碧深知任务艰巨,但毅然领命。当时 63 军重武器只有火炮 240 多门,面对拥有 1600 余门火炮、300 余辆坦克和空军强大支持的美军 4 个整师 5 万多人,在兵力火力上都明显居于劣势。
- 战术布局:傅崇碧把全军 3 个师布成一个倒品字形,前方左翼摆的是 189 师,右翼为 187 师,后方担任预备队的是 188 师。采取纵深梯次配备的战法,少摆兵,多屯兵,以小组在前沿阵地与敌人纠缠,正面抗击与侧翼反击相结合,并在夜晚派出小部队袭扰敌人。
- 189 师的顽强阻击:战斗最先在涟川至铁原公路以东,汉滩川以西打响。189 师面对美军疯狂轰炸,师长蔡长元将全师分成 200 多个单位,摆开八卦阵,让美军陷入 “拔钉子” 作战。一个小时里,美军向该师头上倾泻的炮弹达 4500 吨,但 189 师的战士们在山坡反斜面底部挖掘坑道作为掩蔽部,顽强抵抗,大大减缓了美军的进攻速度。
- 其他师的效仿与坚持:187 师和 188 师随即效仿 189 师的战术策略,成效卓著。6 月 3 日,美军将第 25 师投入战斗,战斗愈发激烈。6 月 4 日,188 师接替 189 师防御,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与美军反复搏斗。6 月 5 日起,第 63 军转入二线阵地,依靠地形节节抵挡、坚守阵地。
(四)战役意义
- 为志愿军主力后撤和二线部队重组战线赢得了宝贵时间。63 军历时 14 天的铁原阻击战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在敌我伤亡均过两万的惨烈战斗后,“联合国军” 的追击行动被迫中止,整个战局已趋于稳定。
- 粉碎了 “联合国军” 实施双海岸登陆的计划。铁原阻击战的胜利,迫使美国对志愿军的战力进行重新评估,是推动美方做出停战谈判的标志性战役。它稳定了志愿军的防线,为后续战争的走向奠定了基础。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欣影视,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