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县城铁饭碗之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县城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在多个省份迅速推进,铁饭碗不再如往昔般稳固。
山西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2020 年就挑选了 6 个人口不到 20 万的小县进行机构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娄烦县事业编制数量从 3000 多个锐减至 341 个,缩减率高达 88.6%;河曲县党政机构从 36 个精简为 22 个,减少了 38.9%。娄烦县每年可节约人员经费 3410 万元、运行经费 990 万元。在山西的带动下,青海、湖南、安徽等省份纷纷跟进。
青海省在果洛州玛多县开展 “人口小县” 机构整合试点,将改革前的 25 个党政机构整合设置为 20 个,精简比例达 20%。湖南省在人口最少县古丈县积极试点推进人口小县机构编制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减轻财政供养压力。安徽省也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 4 个常住人口较少的县(区)开展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并组建了省及相关市、县(区)改革工作专班。
小县城铁饭碗之变,是形势所迫。财政入不敷出,养不起庞大的体制内人员。大多数小县城财政无法自给,需要靠上级转移支付。以贵州为例,2022 年全省 88 个区县全部要靠上级财政 “输血”。而随着全国财政收入下降,上级财政也面临压力,小县城只能通过精简机构、缩减人员来寻求出路。这场改革无疑将对小县城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变革缘由解析
(一)财政压力之困
以青海玛多县为例,2022 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 3119 万,而支出高达 124432 万。某人口小县 A 的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 18%,相似经济体量的县 B 则只有 11%,这使得县 A 的公共支出比县 B 高出数亿元。乌蒙山 A 县 2022 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为 7.02 亿,2023 年保工资预算却高达 26.3 亿,接近财政收入的四倍。陕西佛坪县 2022 年财政总收入 3087.2 万元,财政支出 105544 万元,97% 靠转移支付填补。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小县城财政入不敷出,供养人员过多。砸掉 “铁饭碗”,精简机构和人员,不仅能节约财政支出,还能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民生等重要领域,缓解财政压力。
(二)行政效率之求
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严重影响行政效率。以青海玛多县为例,改革前有 25 个党政机构,其中 13 个是四人以下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资源,降低行政效率和质量。中国有超过 60% 的县级单位存在相似行政结构问题。某南方县 C 成功将原有的 30 个部门减少至 18 个,行政审批时间大大缩短,为企业和个人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还带来大量投资和企业,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可见,通过改革精简机构、整合执法、优化职能,能有效提高行政效率。
(三)发展需求之迫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铁饭碗体制逐渐暴露出固化、缺乏灵活性的缺点。中国有超过 70% 的县级单位表示,在招聘新人才、启动新项目或应对新挑战时,都受到 “铁饭碗” 制度的制约。2023 年,某东北县 D 实施 “铁饭碗” 制度改革,推出激励政策,鼓励公务员创新、创业,引进大量外部人才,使得当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必须打破传统束缚,进行改革。
三、改革案例呈现
(一)山西
山西作为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的先锋,先后三批确定了多个试点县。如忻州市河曲县,将 36 个党政机构精简为 22 个,135 名领导职数精简为 114 名,186 个涉改事业单位整合为 40 个,1964 个事业编制核减为 659 个。对因改革超编的 903 名事业人员,重新调整配备。通过改革,河曲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兵简政,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财政负担。太原市娄烦县的改革也成效显著,党政机构从原来的 35 个减少至 22 个,精简人员编制 341 名,下沉乡镇人员编制 56 名,每年可节约人员经费 3410 万元、运行经费 990 万元。吕梁市石楼县全县党政机构减少了 37.1%,事业单位减少了 31.1%,行政事业单位科级职数减少 11.8%,初步测算单位运行成本可降低 5000 余万元,人员经费可减少 2200 余万元。
(二)湖南
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以 “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减轻财政供养压力” 为目标启动机构改革。古丈县作为湖南省人口最少的县,仅有 14.3 万人口,GDP 总量仅为 35 亿元。通过机构改革,古丈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其他人口小县提供了借鉴。
(三)青海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开展 “人口小县” 机构整合试点,将改革前的 25 个党政机构整合设置为 20 个,精简比例达 20%。同时,把劳动保障、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农牧、文化五个领域执法队伍整合为一,设立了玛多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玛多县的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四、挑战与未来
(一)改革面临的挑战
- 人员安置难题:小县城机构改革必然涉及大量人员的调整和安置。以山西某县为例,改革后超编的人员需要重新调整配备,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引发一些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对于被精简的人员来说,他们面临着重新就业的压力,而小县城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如何妥善安置这些人员成为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
- 改革阻力较大:铁饭碗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对于一些人来说,失去稳定的工作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一些人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抵制改革,如请假、消极怠工等。以青海玛多县为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干部请假的情况,导致部门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 配套措施不完善:小县城机构改革不仅仅是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支持。例如,改革后的职能调整需要明确的职责划分和工作流程,否则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对于新成立的机构和部门,需要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然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这些配套措施往往不够完善,影响了改革的效果。
(二)未来发展之路
- 发展特色产业:小县城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例如,一些小县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以山西省柳林县为例,这座因煤而兴的资源大县,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依托丰富的红枣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红枣产业向深加工、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柳林县还积极发展煤成气、建材新材料、固废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为产业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 加强人才引进: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小县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引进。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到小县城工作。同时,要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例如,一些小县城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大学生到小县城实习和就业。
- 推进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小县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通过建设数字政府、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等方式,提高小县城的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例如,一些小县城通过推行 “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 等政务服务模式,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 加强区域合作:小县城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例如,一些小县城通过与周边城市建立产业合作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实现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虽然小县城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小县城发展的道路。小县城的未来充满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小县城在新时代实现新的跨越。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欣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5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