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用中国俗语来“祛魅”传播学理论……

假如用中国俗语来“祛魅”传播学理论......
关注小红书:“喵喵老斯
通过店铺或社群获取论文指导 or学术咨询

前不久,著名学者黄宗智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国的中国研究已经严重自我半殖民地化》引起热议,喵喵深以为然。尤其是在我所处的传播学领域,我们所学、所讲、所用的理论几乎全是来自西方!

不严谨地讲,很多传播学理论本质上要讲的道理都很简单,只是用陌生化的西方话语一包装就显得很高级,往往就是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讲地故弄玄虚。

其实要论传播实践,中国并不比西方差。在舆论方面,上至ZF企业,中至网红kol,下至粉丝水军,个个也都是舆论高手;在传播社会学和情感传播学方面,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集体主义社会和和高语境国家,本身就擅长搞关系和察言观色,世界上应该也没有比中国更懂人情世故的国家了;在媒介学方面,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当代的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平台也是全世界最卷的;在受众研究方面,中国商人也是把用户需求研究地明明白白,出过国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几乎没有国家有比中国更丰富的商业业态了。

讲道理,理论源于实践,但为什么中国如此高水平的传播实践诞生不了高水平的传播理论。我觉得原因之一就是一种话语不自信。本来中国自古以来对传播、对社会都有很多内容精彩表达又精炼的见解(不像西方的理论家讲话晦涩难懂)。就是因为学者们形成了路径依赖,觉得拽一些西方理论才显得高级,显得自己有文化资本。

所以,今天喵喵就想做一场思想实验,尝试用一些中国古话来平替经典传播学理论。这些话源于人们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因此也算得上半个理论,只需稍加提炼和规范化即可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我相信,凭借中国人的实践能力和聪明才智,创造本土化理论未来可期。

最后,通过对西方传播学理论的“祛魅”,希望能帮诸位找到些许话语自信!中国传播学未来的开疆拓土就靠在座的诸位啦!


一、舆论相关理论

1.【二级传播理论】

由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指的是信息首先由大众媒体传递给意见领袖,然后由这些意见领袖再传递给普通公众的过程。

中国俗语“祛魅”版:【二级传播】就是“一传十,十传百”。

2.【沉默的螺旋理论】

由伊丽莎白·诺尔-纽曼提出,解释了在社会舆论形成过程中,个体如何根据感知到的主流意见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从而导致某些观点被压制,而另一些观点则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俗语“祛魅”版:【沉默的螺旋】就是“风行草偃,民莫敢违”。(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即风一吹,草就倒下了。形容当一种强大的风气或趋势出现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跟随,没有人敢违背。)

3.【弱传播理论】

由中国学者邹振东提出,在现实世界中,强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舆论世界中,情况却相反——弱者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同情,他们的声音更容易被传播和放大。

中国俗语“祛魅”版:【弱传播】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二、传播社会学相关理论

1.【拟剧理论】

由欧文·戈夫曼提出,即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展示的行为和表现,类似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在表演时个体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角色期待,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中国俗语“祛魅”版:【拟剧】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2.【场域理论与再生产理论】

由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他认为社会空间中的行动者会依赖自身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等进行竞争,这些资本还会凭借“惯习”进行传承,进而使得社会结构和不平等在代际之间不断再生产。

中国俗语“祛魅”版:【场域中的再生产】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三、情感传播相关理论

1.【情动理论】

不受认知加工束缚的、模糊的感受状态就是情动,主要发生在感官与身体层面,情动被话语捕获之后(例如愤怒、开心等)就成了情感。

中国俗语“祛魅”版:【情动】“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也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

2.【共情传播理论】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被称为移情、同感、共鸣或同理心,是指个体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景下做出准确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

中国俗语“祛魅”版:【共情传播】就是“将心比心”。


四、媒介学相关理论

1.【想象可供性理论】

由传播学者约书亚·梅洛维茨在可供性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指用户在心理和认知层面上对媒介和技术的潜在用途和可能性的想象和感知。这些想象不一定基于实际的功能,而是基于用户的预期、经验和文化背景。

中国俗语“祛魅”版:【想象可供性】就是“相由心生”。

2.【媒介物质性理论】

强调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其物理和物质特性本身也会影响信息的生成、传播和接收方式。

中国俗语“祛魅”版:【媒介物质性】就是“艺随工变”(是一句中国俗语,主要用来形容艺术的表现形式会随着工匠采用的工艺变化而变化,例如陶瓷工艺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不同朝代陶瓷的不同色彩)


五、受众相关理论

1.【社会分化论】

社会分化论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在个人差异论的基础上发展修正而来,他们认为,社会现实中的受众在接受媒介和选择内容的过程中不但有“个人差异”而且还有共性。相同社会的成员往往行为类似。不同社会类型的成员趋向于选择不同的媒介内容。

中国俗语“祛魅”版:【个人差异论】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社会分化论】就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2.【涵化理论】

由乔治·格伯纳提出,指长期接触某种媒体内容,逐渐在观众心中培养出一种与媒体内容相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俗语“祛魅”版:【涵化】就是“潜移默化”

假如用中国俗语来“祛魅”传播学理论......

往期干货推文
第六期新传四大刊趣文速览(附论文阅读笔记)
从九月热点中找新传论文选题:cos委托、微短剧、三只羊……
《新传理论工具箱》2.0上线——打造专属新传人的理论库!
做知识:一项小红书知识博主的自我民族志
人与媒介百人访谈计划:主播的数字江湖(1100)
假如用中国俗语来“祛魅”传播学理论......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5843.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0月23日 10:43
下一篇 2024年10月23日 10:44

相关推荐

  • 这骂人网站火爆全网,伤害性比游戏喷子还大

    可能是因为在互联网上待得太久。 回到鸟语花香的现实世界的时候。 机哥总感觉现代人在撕逼时使用的中文词汇,似乎越来越缺乏曾经那种直接和有力的表达。 骂来骂去,都不过是问候双方父母,直指下三路的伎俩。 虽然很粗俗,虽然很暴力。 可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会被平台压缩成***的形状。 遥想当年,机哥第一次玩LOL的时候,周边的小伙伴大多听闻黑色玫瑰妹子多、艾欧尼亚大神…

    2024年5月22日
    2380
  • 她发现,学神学渣,主要看爹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姚远 值班主编 | 赵靖含 教育社会学家姜以琳时常与失望为伍。 她发现,人们对教育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在广泛的社会共识中,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枢纽,是向上流动的阶梯,它是人类创造的、让这个世界更公平向善的伟大系统。 从前的姜以琳也这么想,所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怀着美好的愿望走进教育社会学的田野,却逐渐在这片灿烂田野…

    2024年5月7日
    2190
  • 应对孩子磨蹭、懒惰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试试我这3招,很管用

    家有一个磨蹭的孩子,真的能活活把人急死。 儿子今年上五年级,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 在我心里,他哪哪都好,可就一点,那个磨蹭劲儿,真的快把我折磨疯了。 写作业磨蹭,洗漱磨蹭,出门磨蹭…… 从一年级催到五年级,一点改善都没有。 每次看到他磨磨唧唧的样儿,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忍不住吼他。 为了让他不再磨蹭,我给他制定了精确到分的时间计划表。 …

    2024年6月9日
    1970
  • 当代大学生的“抽象毕业照”走红,不带一点伤感,妥妥的戏精上身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我是略略 现在不少高校,毕业季的伤感已经提前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年6月份,大家只是从毕业实习工作中或等待读研的期待中,匆忙回到母校拿个毕业证、学位证就走了。 多少同学甚至不能在相约的日子返校,要么请假,要么延后。所以照毕业照的日子,定在六月是不合适的了。于是很多高校将毕业照定在了大四上,刚开学,人都还在,就照了吧! 照毕业照,…

    2024年10月29日
    620
  • 97年,27岁,焦虑的要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并星标19绿河 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 2024.5.25 宜:允许焦虑 忌:增加压力 🌿 好久不见,我是绿河。 今天的北京从清晨到傍晚都雾蒙蒙的,还下着小雨,于是我哪里也没有去,就在家里待着。 但是我好像不允许自己休息一样,停下来的时候我有点焦虑。 我做了旅行博主之后,每一个周末我要么去旅行,要么去拍北京的某个景点,而今天我哪里也没有去。 看…

    2024年5月27日
    197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xinenw@qq.com

邮箱B:xinenw@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23:30;周六周日10: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