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为何是动植物王国
(一)地理与气候优势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深受海洋和高山的影响。自南到北,云南跨越了七个气候带,几乎涵盖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所有气候类型,立体气候显著。这种气候多样性为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云南南部,有与东南亚一样的热带雨林;中部有东亚主要植被类型;北部有寒温性针叶林及落叶阔叶林;高山地区有类似欧亚高纬度地区的高山灌丛、草甸等;干热河谷还有与非洲稀树草原类似的植被。“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同一座山或峡谷内,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类型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形成了众多小气候。例如,全省平均气温最热月在 20℃ – 23℃之间,最冷月在 7℃ – 11℃之间,年温差一般只有 10℃ – 12℃,但日温差可达 12℃ – 20℃。
(二)丰富的物种资源
云南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 4.1% 左右,却拥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云南有高等植物 19333 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另有地衣 66 科 203 属 1067 种、大型真菌 124 科 599 属 2729 种。数据显示,云南已记录生物物种 25426 种,物种数居全国之冠。仅 1992—2020 年间,云南境内累计发现新物种和新记录种共 3718 种,每年还不断有新物种被发现。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生长着占全国近一半的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被誉为 “植物界大熊猫” 的红豆杉,它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 250 多万年的历史。云南还是动物的天堂,栖息着数千种动物,其中包括大熊猫、亚洲象、滇金丝猴等珍稀物种。
二、云南珍稀动植物巡礼
(一)植物的保护与繁育
以漾濞槭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例,2002 年漾濞槭被发现时,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境内苍山西坡一个小山村附近发现残存的 5 株,只有两株开花结实。为保护漾濞槭这类种群数量极少、受威胁程度极高的物种,2004 年,云南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多年来,全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 100 多个。
漾濞槭发现之初,张国树是马鹿塘小组的组长,承担起了漾濞槭的日常巡护工作,劝导村民爱护它们,防止牲畜啃食、不法分子偷盗。科研人员尝试指导张国树尝试嫁接未成功后,张国树想出土办法,在花期将一棵树上开花的枝条砍下绑在另一棵树上,授粉成功收获了一批种子。孙卫邦的团队攻克了漾濞槭种子育苗的关键技术,培育出 1600 株漾濞槭幼苗,有的种在了昆明植物园,有的回迁到苍山西坡上张国树家附近漾濞槭的原生境中。2014 年,孙卫邦的学生陶丽丹开展了漾濞槭的系统调查与种群生态学研究,最终发现,漾濞槭共有 12 个分布点、577 株。2016 年,研究人员又采集了一批漾濞槭种子,并于 2017 年培育出 5 万株漾濞槭苗木。前后繁育的 5.1 万余株漾濞槭苗木中,昆明植物园专类园保育了 50 余株,苗圃保存了约 3.8 万株供下一期回归自然试验工作。此外还分别在大理云龙自奔山林场和红河州芷村林场迁地保育各 4000 株,在漾濞槭原生境回归了 4600 余株。
除了漾濞槭,云南还对华盖木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保护。华盖木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目前通过建立保护小区、开展人工扩繁等措施,华盖木的种群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二)动物的生存现状
亚洲象曾在我国近半国土上栖息、繁衍,到 20 世纪 80 年代,就仅存于云南边境地区,种群数量下降到 150 余头。但随着对亚洲象及其栖息地实施严格保护,并建设了食物源基地,云南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已由 1995 年全国首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时的 180 只,增长到现在的 300 只左右。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仅分布在西藏和云南交界处,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约 7000 平方公里的高海拔原始森林中。近 40 年来滇金丝猴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 90 年代第一次调查时的 1500 余只增长到目前的 3000 多只。为保护滇金丝猴,云南建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从巡护监测、廊道修复、社区参与、友好发展及公众参与等方面开展行动。
西黑冠长臂猿也是云南的珍稀动物之一,经过多年保护,目前中国西黑冠长臂猿已经恢复到了 1300 余只,全部分布在云南省境内,占全球 90% 以上。云南通过建立保护小区、实行习惯化监测等措施,为西黑冠长臂猿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
(一)自然保护地建设
云南已建设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 362 个,总面积达 549.58 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14.32%。这些自然保护地涵盖了多种生态系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例如,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为亚洲象等珍稀物种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保护着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如滇金丝猴、白眉长臂猿等;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保护着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为动植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有效保护了全省 90% 的重要生态系统和 85% 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
(二)政策与科研支持
在政策方面,云南先后颁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等系列规划计划。在全国率先颁布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概念并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性保护工作,率先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并实现省域全覆盖。
在科研方面,云南省高校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态适应进化及保护重点实验室依托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下设生理生态学、保护及行为生态学、寄生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四个研究方向,为动植物保护提供了科研支撑。国家重点实验室赵之伟研究员组在重金属尾矿区菌根植物的生物修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为利用菌根生物学技术促进速生经济木本植物在矿区废弃地的生态工程法复垦提供了理论支持。云南省植物繁殖适应与进化生态学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省科技厅培育验收,在植物繁殖生态与进化生态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此外,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科研机构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设了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 昆明植物园,收集保育植物 8840 余种;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滇金丝猴、长臂猿、亚洲象等物种研究保护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版纳植物园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达到 1351 种,建立迁地保护植物大数据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可靠的植物识别查询入口。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智慧。彝族在农业生产中,采用轮作、间作等生态友好的方式。例如,在种植玉米时,会与豆类进行间作,豆类的根瘤菌可以固氮,为玉米提供养分,同时玉米的高大植株又能为豆类遮挡阳光,两者相互促进,既保证了粮食的生产,也保护了土壤的肥力。白族在农业生产中也十分注重生态保护。他们会修建梯田,不仅合理利用了山地地形,还通过梯田的蓄水功能,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时,白族在农田周围种植树木,形成防护林带,既能防风固沙,又能为农田提供生态屏障。此外,怒族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把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大树、怪石等一切现象和事物都视为有 “神灵” 存在,并加以崇拜。怒族禁止砍伐水源林,为了保证水的干净,水源林附近不能放养牲畜。老姆登村村民把环抱着村子的羊角山视为神山,不敢在此山乱砍树木、乱丢石头,村规也约定神山内不得随意放牧,甚至不得在神山林中捡拾薪柴。这些做法客观上保护了村落的山林和水土,保护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二)旅游与生态保护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云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云南在旅游业发展中,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越来越多的游览活动开始关注生态保护,鼓励游客以保护环境的方式进行观光。例如,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景区,导游会在游客进入景区前,详细介绍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提醒游客不要随意破坏植被、不要捕捉野生动物。在景区内,设置了多个环保提示牌,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同时,景区还推出了生态旅游项目,如热带雨林徒步、观鸟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了解生态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在大理洱海,当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如限制游船数量、加强污水处理等。游客们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或乘坐环保电动车环洱海游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此外,云南的一些旅游企业也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他们会组织游客参与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环保活动,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这些措施,云南实现了旅游业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发展,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
五、展望未来
(一)持续保护的意义
云南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动植物资源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中国,更是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的生态资源。这里的每一种植物、每一种动物都是地球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例如,云南的高等植物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许多特有种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可能为未来的医药、农业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动物方面,亚洲象、滇金丝猴等珍稀物种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它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
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务之急。一方面,云南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如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据统计,云南的生态旅游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过度的经济开发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威胁动植物的生存。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发展绿色产业时,可以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未来的期待
我们对云南未来继续扮演动植物王国的重要角色充满期待。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未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自然保护地得到建设和完善,为动植物提供更加安全的生存环境。同时,希望科研机构能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为保护工作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能源等,还是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等,我们都可以为保护云南的动植物王国出一份力。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让云南的未来依旧是那片 “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乐土,生机盎然、和谐美丽。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欣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6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