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读书会上,市里一位小有成就,已经出过五本书的丁作家说,人生苦短,要学会珍惜时间,特别是在读书这件事上。
这话很精彩,在点哲学味,又有鸡汤香,大家鼓掌了。
丁作家接着说,有的人受网上宣传的原因,坚信读书要读名人写的经典,要读硬性的书,要读四大名著。而对其他非经典名著的书,一概不读,甚至按照名人教授推荐的必读书目去读书。结果表面上看是在抓住重点读书,其实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因为读者的阅读能力有高有低,有的连语言关都过不了,其实是囫囵吞枣,内心是消化不了的。把大把的时间都用在读不懂的经典书上,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行为。就象人们常吃一些生瓜梨枣,很难消化的食物,时间久了是会生胃病的。读书也是同一个道理,常读一些似是而非的经典,有可能让人对读书失去兴趣,望尔生畏。
丁作家的话,听上去很有道理,其实是大呼悠,读书毕竟不是搭积木,看见难一点的图案就知难而退,专门去搭简单一点的,这样做好象还有成就感。其实是心理安慰,知难行易算是一种人生态度,你不愿动脑子,不愿意克难攻坚,只想活在1+1=2的格局里,原本也无可厚非,但你却用这种歪理去劝人少读经典,还振振有词,其实是包藏不好用心的。
俗话说,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如果拿读书打比方,经典书籍就是鲜桃一口,而垃圾书籍就是烂杏一筐。你是劝人尝一尝鲜桃呢?还是劝人吃烂杏?
有位文友对我说,现下的垃圾书太多了,因为制造垃圾的人太多了。有些文化人泯灭了追逐民主自由的心,不敢直面人生讲真话,就会跟在别人身后摇唇鼓舌,胡编乱造,为了三五斗米,不惜出卖人格,剪刀加浆糊,制造垃圾文化。这种现象不仅毒害了想读书的读者,也毒化了社会,在一个垃圾书充盈市场的社会里,人们怎么还会有阅读的习惯呢?
在垃圾书遍地的情况下,更应该鼓励人们多读经典书,避免受到垃圾污染。至于经典书不好读,为什么有人会说经典读不懂,这实在是个伪命题。就拿流传百年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来说。只要到大陆任何一家书店逛一逛,镇店之宝就是这四户人家且几十年无人憾动。由于中国汉字的特殊性,想要读懂古典名著,首先要上几年学,识几个字才行。如果一个读了几年书的人,硬说读不懂四大名著,那就有点娇情了,除非你是油脂蒙了心。就说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来说吧,那都是民间口口相传,经民间说唱艺人反复加工创作,经知识分子集大成而得到的文学经典。至今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还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流传。越是经典的,就一定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唯一能让人说几句难读的就是《红楼梦》了,那是曹雪芹含辛茹苦,披阅十载,增删三次,字字血泪写下的文学经典。那半文半白的语言,处处知识典故的细节,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确实需要长点心才能读懂。然而用心读并非读不懂。就拿经过改编的电视剧《红楼梦》来说,问世三十多年来,久播不衰,连引车卖浆之人都津津乐道,可见经典是读者心中永远的挂牵和记忆。
前几天,有位朋友去以色列旅游,回来后就大谈观感,说那里的百姓太喜欢读书了,车站里,公园里,人行道旁,到处可见捧卷阅读的人,不象咱们这里到处都是低头看手机的。朋友的话让我感触颇深。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平均读书只有0.7本,韩国人均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以色列62本。相比之下,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这只是从数量上的比较,从内容上说,国人多钟情于教辅书,成功学,鸡汤文,养生策。读经典的确实不多。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旅中印度人孟沙美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文中写道,在一次飞行途中,是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悄悄地起身去卫生间,穿 过多排座位,看见不睡眠玩手机的都是中国人,基本是打游戏或看电影,没有人读书。玩手机,算不算阅读,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谈心,而在中国,这样的交流,实在太少了。
读书应因人而异,不能勉强,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去读,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一定要有读书的方向,一定要读经典。好花只开三两朵,好书要书四、五本。毛泽东主席说过,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只能算半个中国人,可见在伟大人的心中,读经典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做一个充满梦想的中国人,就一定要热爱阅读,尤其要心怀敬畏读经典。
2020年12月10日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侯国平,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