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朝末年的社会乱象
秦朝统一六国后,本应休养生息,稳固统治,然而却推行严苛律法与繁重徭役。例如,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管控以及满足自身的宏图伟业需求,大规模征发民力去修建长城、阿房宫等大型工程。长城绵延万里,工程浩大,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搬运土石、构筑墙体等;阿房宫更是奢华至极,其规模宏大,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来营造。这些大规模工程使得民众长期脱离正常的农业生产,负担沉重至极。
与此同时,秦法极为严苛,商鞅变法后确立的“以法治国”理念在秦朝被进一步强化,却走向了极端。像“什伍连坐法”,一家犯法十家受牵连,导致社会中人人自危,一些不法分子借此钻空子,百姓为逃避责任互相告发,甚至为加官进爵肆意诬告,每年被判刑的罪犯多达约百万余人,罪犯大多被罚做苦役,而且秦律中的死刑种类就多达二十种左右,并且极其残酷,像“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诅詈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种种酷刑让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
秦二世继位后,情况愈发糟糕。秦二世本身昏庸且残暴,赵高又弄权专政,将秦二世架空为傀儡,政治变得黑暗无比,以言入罪,并大肆诛杀秦朝宗室与朝廷大臣,使得朝中忠臣不敢谏言,智士不敢谋划。而秦二世不仅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反而继续征发大量的百姓去修建阿房宫等工事,百姓需要自带粮食无偿劳役,同时各地还要给咸阳提供粮食,赋税也日益加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对秦朝统治的不满情绪已经积累到了顶点,整个社会犹如一个火药桶,随时都可能被点燃,大规模起义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趋势。例如,陈胜、吴广本是被征发去渔阳戍边的普通百姓,行至大泽乡时因大雨延误行程,按秦律误期当斩,横竖都是死的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各地受压迫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一时间反秦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激昂口号,就此拉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宏大序幕。当时秦朝的苛政已让民众苦不堪言,沉重的徭役赋税以及严苛的律法,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存都成了极大的难题,所以大泽乡起义一经爆发,便如同在干柴上点燃了烈火,迅速蔓延开来,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诸多股反秦力量。
在众多的起义势力当中,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反秦的核心力量。比如项梁,作为项羽的叔父,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于会稽起兵,凭借自身的威望以及对反秦事业的坚定决心,迅速召集起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队伍;而刘邦,本是沛县的泗水亭长,在押送服劳役人员去骊山的途中,因许多人逃走,他预估到即便到了骊山也都逃光了,自己也会因罪受罚,于是干脆在沛县丰西泽中释放了众人,其中有十几个壮士愿意追随他一同落草为寇。后来陈胜起义的消息传来,沛县县令起初想响应,但又怕众人不信服自己,便打算召回逃亡在外的人来增强号召力,就叫樊哙召回了刘邦。可县令之后又反悔,紧闭城门,萧何、曹参越城而出归附刘邦,刘邦通过书信鼓动城中百姓杀掉县令响应起义,众人推他为沛公,由此刘邦也开始在沛县一带招兵买马,投身到波澜壮阔的反秦斗争之中。
这些不同地区兴起的反秦力量,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领导人物,但都怀着推翻秦朝暴政的共同目标,他们相互呼应、配合,或是各自为战不断攻击秦朝的地方统治机构,使得秦朝原本看似稳固的统治秩序在短时间内便土崩瓦解,整个天下陷入到了一片动荡与战乱之中,也为后续楚汉争霸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项羽身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自小便胸怀反秦大志,有着强烈的贵族使命感。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凭借自身英勇善战的特质,迅速在各路反秦义军中崭露头角。
巨鹿之战堪称项羽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当时秦军势力依旧强大,各路诸侯虽有心反秦,但面对秦军的虎狼之师多有畏惧。而项羽却敢破釜沉舟,下令让士兵们只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他率领楚军与秦军展开殊死搏斗,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经此一役,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展露无遗,各路诸侯对他无不敬畏有加,纷纷归附,由此项羽被尊称为“西楚霸王”,可谓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项羽身上有着浓厚的旧贵族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他的发展。他行事刚愎自用,常常凭借个人的喜好和判断来做决策,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他借机除掉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却优柔寡断,念及与刘邦曾有过的盟友情谊,又自恃武力强大,不屑于用这种方式对付刘邦,最终放走了刘邦,为日后楚汉争霸中自己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在用人方面,项羽也存在诸多不足。他不能像刘邦那样广纳贤才,做到人尽其用。很多有才能的人在他麾下难以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导致人才逐渐流失。比如韩信,起初投身于项羽帐下,却未得到重用,无奈之下转投刘邦,最终在刘邦阵营中大放异彩,成为了项羽的强劲对手。
此外,项羽在分封诸侯等重大决策上也犯下了诸多失误,使得内部矛盾重重。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与各将领的亲疏关系来分封土地和爵位,将刘邦封至偏远的巴蜀之地,本以为可以借此限制刘邦的发展,却未曾想到这一举措极大地引发了刘邦的不满,成为了后续楚汉之间长期争斗的导火索。而且这种分封方式也未能平衡各方利益,许多诸侯对分封结果心怀不满,各地纷争不断,天下局势愈发混乱,也让项羽陷入了四处征战、疲于应对的困境之中。
刘邦出身低微,仅是沛县的泗水亭长,这样一个草根出身之人,却能在秦末的乱世中崛起,最终成就一番帝业,着实有着诸多值得探究之处。
刘邦为人十分机智、圆滑,在人际交往方面更是有着出众的能力。早年在沛县时,他就凭借仗义豪爽的性格,结交了众多朋友,在乡里有着不错的人缘。哪怕是因得罪恶人被告上县衙,也能在萧何的暗中保护下化险为夷,而这样的经历也让他与萧何的关系愈发亲密,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反秦斗争兴起后,沛县县令起初想响应起义,却又怕众人不服,打算召回逃亡在外的人增强号召力,便叫樊哙召回了刘邦。可县令之后反悔,紧闭城门,萧何、曹参越城而出归附刘邦,刘邦通过书信鼓动城中百姓杀掉县令响应起义,众人推他为沛公,由此刘邦正式踏上了争夺天下的道路。
而刘邦能够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他知人善任,善于听取谋士良将们的建议。他身边汇聚了张良、韩信等一大批有才能的人,并且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本领。比如张良,多次献出奇谋妙计,刘邦都能欣然采纳。在智取峣关时,张良先是建议刘邦贿赂秦军守将,待对方答应投降、双方放松警惕后,又劝说刘邦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从而成功拿下峣关;刘邦进入咸阳宫后,面对无数珍宝和绝色美女,想要留宿秦宫享受,樊哙劝说无果,又是张良站出来告诫刘邦应保持低调、以简朴为本,以免“助纣为虐”,刘邦听后当即决定撤离咸阳,回军霸上,这一系列举措让刘邦收获了民心,也减少了他人的妒忌和猜疑。
韩信起初在项羽帐下未受重用,转投刘邦后,经萧何大力举荐,刘邦果断拜韩信为大将,将军事大权交付于他。韩信也不负所望,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帮助刘邦成功突破项羽的封锁,出兵东征,夺取了关中之地,为后续争夺天下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刘邦还特别善于把握时机,懂得顺应时势。在入咸阳后,他深知赢得民心的重要性,于是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一举措与秦朝苛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迅速赢得了关中百姓的衷心拥护,为他后续在关中地区扎根发展,以及争夺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之,刘邦凭借自身这些特质,从一个小小的亭长,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在秦末汉初的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能与项羽一争天下的强劲对手。
在楚汉争霸过程中,除了刘邦和项羽这两位核心人物外,还有诸多关键人物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萧何负责刘邦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堪称刘邦的坚实后盾。自刘邦起兵后,萧何便坐镇关中,此地土地肥沃、人口密集,为筹集粮草、招募士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举措,积极组织百姓进行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使得粮食产量得以保障,从而能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粮草。同时,他还通过各种方式招募青壮年入伍,为军队补充兵员,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例如在刘邦彭城之战惨败后,几近崩溃,直退到荥阳才稍作稳定,关键时刻,萧何以最快的速度在关中大本营重新组建了一支后备部队,奔赴荥阳前线,大大增强了前线的守备力量,让刘邦的军队能够及时补充损失的兵员,也正因有萧何在汉军的后方持续发力,刘邦才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应对战斗力强悍的楚军,得以在后续继续与项羽展开周旋对抗。
张良足智多谋,为刘邦出谋划策无数,多次在关键时刻帮助刘邦化解危机、把握战机。在著名的鸿门宴上,当时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项羽作为西楚霸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而刘邦处于弱势地位,随时可能被项羽消灭。面对此等险境,张良先是凭借与项伯的私人交情,提前得知消息,而后巧妙地安排刘邦与项伯拉关系、套近乎,通过项伯向项羽求情说好话,约定刘邦次日一早去鸿门赔礼道歉,这才有了鸿门宴。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借机除掉刘邦,气氛紧张至极,又是张良从中周旋,在关键时刻暗示刘邦假装醉酒,以如厕为由,安排刘邦逃离虎口,成功帮助刘邦脱险活命。此外,在刘邦打算强攻秦军重兵把守的峣关时,张良及时劝阻,告知强攻不可取,建议刘邦利用驻守峣关的秦军将领是商人后代、看重利益这一点,派人携带钱财前去贿赂招降。待对方答应投降、双方放松警惕后,张良又劝说刘邦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从而成功拿下峣关;后来刘邦进入咸阳宫后,面对无数珍宝和绝色美女,想要留宿秦宫享受,樊哙劝说无果,又是张良站出来告诫刘邦应保持低调、以简朴为本,以免“助纣为虐”,刘邦听后当即决定撤离咸阳,回军霸上,这一系列举措让刘邦收获了民心,也减少了他人的妒忌和猜疑。还有在项羽分封诸侯把刘邦封在巴蜀之地后,刘邦几近绝望,张良再次献策,先是重金打点项伯,让其在项羽前替刘邦求情,为刘邦谋得了汉中这块根据地,而后又劝刘邦烧掉汉中通往关中的唯一栈道,向项羽表达不再回来的决心,以麻痹项羽,让其放松警惕,为刘邦后续暗中崛起、伺机而动创造了条件。
韩信军事才能卓越,在刘邦阵营中大放异彩,为刘邦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初到刘邦麾下时并未受到重视,只当了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后因觉得不受重用而逃走,好在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向刘邦大力举荐,刘邦这才意识到韩信的才能,果断拜韩信为大将,将军事大权交付于他。韩信也不负所望,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先是派众多士兵大张旗鼓地去修复之前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去的架势,吸引了关中守军的注意力,让敌军主力部队调至栈道一线进行防范,而他则立即亲率大军绕道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此后,韩信继续展现其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接连平定魏、赵、齐等地,使得汉军从整个局势上完成了对项羽楚军的包围,对项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只要韩信挥师南下,便可从侧面配合刘邦,对项羽进行两面夹击,让项羽首尾不能兼顾。
彭越同样是楚汉争霸中不可小觑的力量,他采用游击战术,活跃在项羽的后方。彭越深知楚军粮草补给线的重要性,于是频繁地对其进行骚扰,破坏项羽的运粮通道,抢夺粮草辎重。比如在楚汉战争的一些关键阶段,正当项羽在前线与刘邦对峙或是作战时,彭越便趁机在梁地出击,使得楚军的粮草供应时常出现危机,导致项羽陷入粮草不济、兵源不足的困境之中,极大地配合了刘邦对项羽进行消耗,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这些人物凭借各自的才能和特点,在楚汉争霸的舞台上各展其能,或保障后勤、或出谋划策、或征战沙场、或骚扰敌后,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共同推动着局势的发展,对楚汉争霸最终的结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彭城之战:项羽的以少胜多之战
彭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5年,是楚汉争霸中一场极具戏剧性的战役。当时,刘邦趁着项羽主力在攻打齐国、后方空虚之际,联合五路诸侯,集结起多达56万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项羽的都城彭城(今徐州)进发,并顺利地占领了彭城。
刘邦所率领的这56万大军,实际上是诸侯联军,其嫡系部队占比并不多,各诸侯军队来源繁杂,战斗力参差不齐,且缺乏凝聚力,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进入彭城之后,刘邦及其将领们便开始放松警惕,忙着抢掠项羽的财富,置酒高会,完全没把项羽放在心上,也未对项羽可能的反击做任何准备,军队散乱地布置在宽广的正面上,毫无严密的防御布置。
而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当机立断,迅速率领三万精锐骑兵,星夜从齐国率军南下。这三万骑兵是项羽在巨鹿之战后收编的秦军骑兵,其中不乏战斗力极强的楼烦骑士。项羽充分发挥他们机动力强的优势,采取奇袭手段,选择从汉军防御最为薄弱的西南方向发动进攻,而且特意挑选了早晨这个让汉军意想不到的时间展开攻击。
面对项羽的突然来袭,汉军顿时陷入慌乱。城外的诸侯军率先遭到暴击,恐慌迅速在军中蔓延,溃败之势如滚雪球般蔓延到城内的汉军主力。刘邦在此时也尽显其军事指挥能力的短板,临阵慌不择路,抛下数十万的大军率先逃跑,失去统帅的诸侯联军更是毫无抵抗之力,如同待宰的羔羊,被楚军精锐骑兵肆意蹂躏。此役,56万联军被项羽屠杀了十余万,掉到水中淹死十余万,剩余的十余万军队则作鸟兽散。
彭城之战的胜利,彰显了项羽高超的战术素养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让他得以压制刘邦于荥阳、成皋之间,长时间使其不能东进,也极大地影响了楚汉战争后续的走向,成为楚汉争霸中的关键一战。
(三)成皋之战:持久的战略争夺战
成皋之战始于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是楚汉争霸中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
在袭占彭城之后,刘邦满足于表面上的胜利,疏于戒备。项羽亲率精兵3万从齐地赶回,发起猛攻,夺回彭城。汉军溃不成军,刘邦仅带骑兵数十名狼狈逃脱,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吕雉也成了项羽的阶下之囚。彭城之战使汉军主力遭到歼灭性的打击,楚军乘胜实施战略追击,一些原来追随刘邦的诸侯这时见风使舵,纷纷背汉投楚,形势对刘邦来说殊为严峻。
不过,刘邦果断采纳谋士张良等人的正确建议,在政治上争取同项羽有矛盾的英布,重用部下彭越、韩信,团结内部力量;在军事上制定了据关中为根本,以正面坚持为主,在敌后袭扰和南北两翼牵制为辅的对楚作战方针,并狠抓落实。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彭城之战汉军惨败后,五月,刘邦、韩信收拾残部,退至荥阳(今荥阳东北)。荥阳西面的成皋,古称虎牢,北临河水(黄河),南傍嵩山,城东,汜水由嵩山间向北流入河水,历来是屏障洛阳(今洛阳东),进而确保关中安全的军事重镇。当时,萧何调发关中老弱及未成年者从军,汉军军势复振。韩信领兵迎击楚军追兵于京(今荥阳东南)、索(今荥阳)间,初步稳住阵脚。刘邦又以灌婴为骑兵将领,率郎中骑兵与楚军骑兵激战于荥阳东,阻挡楚军攻势。汉军修筑甬道至黄河,取敖仓(今荥阳东北)积粟食用,决心扼守荥阳、成皋,依托关中,与楚军长期抗衡。
在此期间,各方势力也在不断变化。此前,英布被汉使者随何说动,举兵反楚,项羽急派项声、龙且讨伐英布,兵力受到很大牵制。六月刘邦返回汉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北),采取措施安定后方,并令丞相萧何治理关中,负责补充兵员,供应粮草。这年八月,韩信奉命开辟北方战场,九月破魏,后九月破代,汉三年十月击灭赵军主力。刘邦亦遣兵一部渡过黄河,攻克河内(即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朝歌(今淇县)、安阳(今安阳南)、邯郸(今属河北),接应韩信。项羽此时始察汉军意图,几次遣骑兵渡河争夺赵地,均被韩信击退。十二月,被龙且击败的英布潜行至荥阳,协助刘邦防御。
不久,项羽全力发动攻势,多次切断甬道,使汉军乏食。刘邦根据郦食其建议,欲遣使复立六国贵族后裔,以分散楚军力量,被张良阻止。后纳陈平之谋,遣奸细散布流言,离间项羽上下关系。汉四年四月,楚军围困刘邦于荥阳。刘邦于危急之际,始行缓兵计,遣使求和,愿割荥阳以东予楚;继而又施反间计,使项羽猜忌主要谋士范增,致范增愤然辞去。五月,刘邦用将军纪信计,令周苛等坚守城池,以纪信作替身,出东门诈降,自与陈平等趁乱由西门逃离荥阳,经成皋入关。诈降被识破后项羽烧死纪信,指挥楚军紧围荥阳,夺占成皋。
刘邦在关中征得新兵,本欲东进,被辕生谏阻,乃依其言引兵经武关(今陕西商南)出宛(今河南南阳)、叶(今叶县南),以吸引楚军,减轻荥阳一线汉军压力。项羽率主力南下,汉军坚壁不战。这一时期,彭越率军渡睢水,在下邳(今江苏邳州南)击杀楚将薛公。项羽留终公守成皋,自领兵东征彭越。刘邦乘机北上,击败终公,收复成皋。
自汉王刘邦收复成皋,驻扎广武后,楚王项羽急忙回师广武,刘邦却闭城不出。不久,楚军粮食缺乏。无奈之下,项羽把俘虏来的刘父拉至广武山(今霸王城)上,隔涧要挟刘邦说:“你要是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亲下锅煮死!”刘邦却说“当年咱二人曾经在怀王面前盟誓结义,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给我一碗肉汤。”项羽更加恼怒,决定杀掉刘父,项伯劝说项羽杀太公不是时候,也对楚军不利,项王听从了项伯的劝说,刘太公才幸存下来。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对峙,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士和粮草。而此时项羽则恰恰相反,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六月,项羽击败彭越,复以凌厉攻势攻破荥阳,烹周苛,进而围困成皋。刘邦仓促逃出成皋北门,渡黄河北去。楚军欲乘势西进,被汉军阻于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一带。八月,刘邦率原属韩信指挥的汉军驻扎黄河北岸,欲与项羽交锋,又纳郑忠之言,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同时,命韩信在赵地组建新军击齐;遣卢绾、刘贾率兵2万渡白马津(今滑县东),深入楚地,协助彭越扰楚后方。九月,项羽闻彭越等攻下睢阳(今商丘南)、外黄(今兰考东南)等17城,大惊,复领兵东归。
成皋之战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最终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此战使楚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彻底的改变,项羽的失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楚汉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仗,也为刘邦后续乘项羽引兵东撤之际,实施战略追击,并最终在垓下合围且大败楚军奠定了基础。
成皋之战始于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是楚汉争霸中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
在袭占彭城之后,刘邦满足于表面上的胜利,疏于戒备。项羽亲率精兵3万从齐地赶回,发起猛攻,夺回彭城。汉军溃不成军,刘邦仅带骑兵数十名狼狈逃脱,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吕雉也成了项羽的阶下之囚。彭城之战使汉军主力遭到歼灭性的打击,楚军乘胜实施战略追击,一些原来追随刘邦的诸侯这时见风使舵,纷纷背汉投楚,形势对刘邦来说殊为严峻。
不过,刘邦果断采纳谋士张良等人的正确建议,在政治上争取同项羽有矛盾的英布,重用部下彭越、韩信,团结内部力量;在军事上制定了据关中为根本,以正面坚持为主,在敌后袭扰和南北两翼牵制为辅的对楚作战方针,并狠抓落实。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彭城之战汉军惨败后,五月,刘邦、韩信收拾残部,退至荥阳(今荥阳东北)。荥阳西面的成皋,古称虎牢,北临河水(黄河),南傍嵩山,城东,汜水由嵩山间向北流入河水,历来是屏障洛阳(今洛阳东),进而确保关中安全的军事重镇。当时,萧何调发关中老弱及未成年者从军,汉军军势复振。韩信领兵迎击楚军追兵于京(今荥阳东南)、索(今荥阳)间,初步稳住阵脚。刘邦又以灌婴为骑兵将领,率郎中骑兵与楚军骑兵激战于荥阳东,阻挡楚军攻势。汉军修筑甬道至黄河,取敖仓(今荥阳东北)积粟食用,决心扼守荥阳、成皋,依托关中,与楚军长期抗衡。
在此期间,各方势力也在不断变化。此前,英布被汉使者随何说动,举兵反楚,项羽急派项声、龙且讨伐英布,兵力受到很大牵制。六月刘邦返回汉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北),采取措施安定后方,并令丞相萧何治理关中,负责补充兵员,供应粮草。这年八月,韩信奉命开辟北方战场,九月破魏,后九月破代,汉三年十月击灭赵军主力。刘邦亦遣兵一部渡过黄河,攻克河内(即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朝歌(今淇县)、安阳(今安阳南)、邯郸(今属河北),接应韩信。项羽此时始察汉军意图,几次遣骑兵渡河争夺赵地,均被韩信击退。十二月,被龙且击败的英布潜行至荥阳,协助刘邦防御。
不久,项羽全力发动攻势,多次切断甬道,使汉军乏食。刘邦根据郦食其建议,欲遣使复立六国贵族后裔,以分散楚军力量,被张良阻止。后纳陈平之谋,遣奸细散布流言,离间项羽上下关系。汉四年四月,楚军围困刘邦于荥阳。刘邦于危急之际,始行缓兵计,遣使求和,愿割荥阳以东予楚;继而又施反间计,使项羽猜忌主要谋士范增,致范增愤然辞去。五月,刘邦用将军纪信计,令周苛等坚守城池,以纪信作替身,出东门诈降,自与陈平等趁乱由西门逃离荥阳,经成皋入关。诈降被识破后项羽烧死纪信,指挥楚军紧围荥阳,夺占成皋。
刘邦在关中征得新兵,本欲东进,被辕生谏阻,乃依其言引兵经武关(今陕西商南)出宛(今河南南阳)、叶(今叶县南),以吸引楚军,减轻荥阳一线汉军压力。项羽率主力南下,汉军坚壁不战。这一时期,彭越率军渡睢水,在下邳(今江苏邳州南)击杀楚将薛公。项羽留终公守成皋,自领兵东征彭越。刘邦乘机北上,击败终公,收复成皋。
自汉王刘邦收复成皋,驻扎广武后,楚王项羽急忙回师广武,刘邦却闭城不出。不久,楚军粮食缺乏。无奈之下,项羽把俘虏来的刘父拉至广武山(今霸王城)上,隔涧要挟刘邦说:“你要是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亲下锅煮死!”刘邦却说“当年咱二人曾经在怀王面前盟誓结义,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给我一碗肉汤。”项羽更加恼怒,决定杀掉刘父,项伯劝说项羽杀太公不是时候,也对楚军不利,项王听从了项伯的劝说,刘太公才幸存下来。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对峙,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士和粮草。而此时项羽则恰恰相反,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六月,项羽击败彭越,复以凌厉攻势攻破荥阳,烹周苛,进而围困成皋。刘邦仓促逃出成皋北门,渡黄河北去。楚军欲乘势西进,被汉军阻于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一带。八月,刘邦率原属韩信指挥的汉军驻扎黄河北岸,欲与项羽交锋,又纳郑忠之言,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同时,命韩信在赵地组建新军击齐;遣卢绾、刘贾率兵2万渡白马津(今滑县东),深入楚地,协助彭越扰楚后方。九月,项羽闻彭越等攻下睢阳(今商丘南)、外黄(今兰考东南)等17城,大惊,复领兵东归。
成皋之战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最终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此战使楚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彻底的改变,项羽的失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楚汉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仗,也为刘邦后续乘项羽引兵东撤之际,实施战略追击,并最终在垓下合围且大败楚军奠定了基础。
(四)垓下之战:楚汉争霸的终章
公元前203年九月,楚汉鸿沟协议达成,按约定双方本应各自引兵归去。然而,张良、陈平等人向刘邦建议:“今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不因其几而遂取之,所谓养虎自遗患也。”于是,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撕毁和约,对项羽用兵,楚汉之间的最终对决——垓下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采取南北夹击,三路并进的策略。他派使者命令韩信、彭越南下击楚军并与自己的主力大军会合,又令樊哙向胡陵进军,英布进攻寿春。而项羽在签订和约之后,认为刘邦不会再次毁约进攻,所以在真正交战前并未做出相应准备,这体现出在“兵者诡道”方面,项羽远不如刘邦。
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进军至阳夏后暂时停止进军,待进军至固陵时,因彭越、韩信的军队迟迟未到,他不敢贸然对项羽发起进攻。而项羽得知刘邦毁约后,十分生气,决定趁韩信、彭越未到时先下手为强,便带着钟离昧、季布等人,率领十万大军率先对刘邦发起攻击。汉军没料到项羽会反扑,加之楚军战斗力本就高于汉军,结果被打得溃不成军,刘邦只好加固堡垒,坚守不出。不过,项羽初战胜利后,并未进一步扩大战果,这给了刘邦喘息之机。
为了让韩信、彭越尽快会师,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以睢阳以北至谷城之地划给彭越,封彭越为梁王;以陈县以东至海之地,封给齐王韩信。获封之后,二人果然立即前来会师。除此之外,刘邦为争取南方的势力,又封英布为淮南王,英布还诱降了寿春守将周殷。至此,汉军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对楚军完成了战略合围。
十月下旬,韩信留曹参守齐国,自己率军数万,以灌婴为先锋,向彭城进军。韩信先是用一部兵力将楚军诱出城,然后以伏兵将其牵制在城外,先锋灌婴则趁机突入彭城。占据彭城之后,韩信又接连攻占了萧、挪、谯、苦等地,直接威胁到项羽的后方。当项羽准备向彭城进军时,却发现彭城早已被韩信抢先一步占领,并且在韩信与刘邦前后夹击之下,项羽不敌,损失数万兵力,只得向垓下撤军。
十一月,项羽率军撤退至垓下,并构筑营垒,整顿部队,准备与刘邦决战。十二月,汉军主力、韩信军、九江军、彭越军均抵达垓下,四十万大军将垓下地区团团围住。项羽在垓下的部署是钟离昧守东、北两个方向,季布守西、南两个方向,自己则率主力部署在四周以便支援。刘邦对垓下的合围部署为韩信在垓下东北、彭越在垓下西南、英布在垓下北部地区。完成对项羽的合围后,汉军便积极准备发起进攻。
韩信令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自己为中军率先对项羽发起进攻,不过被项羽击退,韩信撤军时,项羽领兵追击,却遭到左翼孔熙与右翼陈贺的夹击,在三面夹击之下,项羽大败,只好退回营垒坚守。此后,项羽虽数次击退汉军的进攻,但随着时间推移,楚军兵力损耗严重,已无多余兵力出营作战,只能一直坚守。
韩信为减少损失,采取攻心之计,于夜间让汉及诸侯军皆唱楚歌。楚军本就疲惫不堪,听到楚歌后,军心涣散、斗志瓦解,就连项羽也误以为楚地已尽被汉军占领。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八百骑兵趁夜突围而出。直到次日清晨,韩信才发觉项羽已经突围,遂派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因夜晚突围时行军速度过快,很多骑兵未能跟上,所以项羽渡过淮河时,身边仅剩下一百余骑。
项羽行至阴陵后,因迷失方向向路边一个农夫问路,农夫欺骗他说向左走,结果项羽陷入大泽之中,很快就被灌婴追上。激战过后,项羽又引兵向东行至东城地区,此时身边仅剩下28骑。项羽对身边士兵说道:“吾起兵至今八载,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军决战,必三胜之(击溃、斩将、砍旗)。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之后,项羽两次突入汉军阵中,斩杀敌将两人后,率军向乌江方向撤退,最后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江边。至此,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刘邦扫除了建立汉朝的最大障碍。
垓下之战作为楚汉争霸的终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完全结束和西汉时代的正式开端,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从楚汉战争的整个历程来看,项羽多是赢得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层面却长期处于劣势。在政治上,他没有刻意收拢部下,导致部下被刘邦策反;在战略与人才运用方面,也远不如刘邦精明。而刘邦凭借着自身的智慧、谋略以及善于用人等特点,团结各方力量,把握战机,最终赢得了这场争夺天下的大战,开启了汉朝的辉煌篇章。
楚汉争霸以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败告终,刘邦由此登上西汉皇帝宝座,建立汉朝,开启了长达四百年的汉代王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邦称帝后,首先着手消灭异姓诸侯王,这是稳固统治的重要举措。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为积极组建“反项”联盟,曾分封了多个异姓王,如张耳、彭越、臧荼、吴芮、英布等人。但这些异姓王手握重兵、势力强大,始终是政权稳定的隐患。于是,刘邦采取区别对待、逐步铲除的策略,或逼反后出兵征讨,如燕王臧荼、卢绾、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或借刀杀人、阴谋处死,像已降为淮阴侯的韩信、彭越;或借罪降级,如张耳之子张敖。最终,除地处偏远、与世无争的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外,其余异姓王基本被清除。
在除掉异姓王之后,刘邦开始分封同姓诸侯王,将土地分给兄弟、儿子以及部分族亲,如封刘交为楚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侄子刘濞为吴王等。这种“郡县制+分封”的混合型地方治理体系,既顺应当时“反秦”思潮、人心所向,又能拱卫中央、巩固边防,还对后来铲除诸吕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刘邦建章立制,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但吸取其严苛刑法的教训,提出“德主刑辅”的理念,注重教化,辅以刑罚,让百姓在相对宽容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为恢复社会经济,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大赦天下,让士兵们放下武器,分给他们田地耕种,并免除徭役;下令追回曾因饥荒而卖身为奴的人,鼓励外逃百姓返乡安居。此外,实施均田制,保障农民利益,让土地得到公平分配,还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制定“十五税一”的税制,刺激农业生产,使百姓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
在文化方面,刘邦也极为重视,设立太学,大力培养人才,广征贤士,召集儒生入朝为国家政务献策,营造出繁荣的文化氛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对外关系上,刘邦在处理完异姓诸侯王问题后,将主要精力对付北部最大的威胁——匈奴。起初对匈奴用兵失败后,刘邦调整对匈战略,采取“和亲”政策,派出宗室之女嫁给匈奴单于,虽看似受辱,但基于当时的国力和形势,这一政策有效稳定了北部边患问题,为后来汉武帝武力解决匈奴关系打下了基础。
总之,刘邦在建立汉朝后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稳定了统治,恢复了社会经济,为后来“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时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楚汉争霸以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败告终,刘邦由此登上西汉皇帝宝座,建立汉朝,开启了长达四百年的汉代王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消除异姓王隐患,巩固统治根基
刘邦称帝后,首先着手消灭异姓诸侯王,这是稳固统治的重要举措。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为积极组建“反项”联盟,曾分封了多个异姓王,如张耳、彭越、臧荼、吴芮、英布等人。但这些异姓王手握重兵、势力强大,始终是政权稳定的隐患。于是,刘邦采取区别对待、逐步铲除的策略,或逼反后出兵征讨,如燕王臧荼、卢绾、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或借刀杀人、阴谋处死,像已降为淮阴侯的韩信、彭越;或借罪降级,如张耳之子张敖。最终,除地处偏远、与世无争的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外,其余异姓王基本被清除。
在除掉异姓王之后,刘邦开始分封同姓诸侯王,将土地分给兄弟、儿子以及部分族亲,如封刘交为楚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侄子刘濞为吴王等。这种“郡县制+分封”的混合型地方治理体系,既顺应当时“反秦”思潮、人心所向,又能拱卫中央、巩固边防,还对后来铲除诸吕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建章立制,推行“德主刑辅”理念
同时,刘邦建章立制,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但吸取其严苛刑法的教训,提出“德主刑辅”的理念,注重教化,辅以刑罚,让百姓在相对宽容的环境中安居乐业。秦朝因严刑峻法,致使民怨沸腾,最终走向灭亡,刘邦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明白仅靠严苛手段无法实现长治久安,因而在治理国家时,更强调道德的引导作用,通过倡导礼仪道德,辅以必要的刑罚来规范百姓行为,营造出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三)休养生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为恢复社会经济,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大赦天下,让士兵们放下武器,分给他们田地耕种,并免除徭役;下令追回曾因饥荒而卖身为奴的人,鼓励外逃百姓返乡安居。此外,实施均田制,保障农民利益,让土地得到公平分配,还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制定“十五税一”的税制,刺激农业生产,使百姓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历经秦末的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农业生产停滞,人口锐减,商业凋零,在此情形下,休养生息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重新投入到生产生活之中,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人口数量也开始稳步增长,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重视文化,营造繁荣学术氛围
在文化方面,刘邦也极为重视,设立太学,大力培养人才,广征贤士,召集儒生入朝为国家政务献策,营造出繁荣的文化氛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太学的设立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或精通经史子集,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或具备治国理政之能,为朝廷出谋划策,协助处理政务。而广征贤士的举措更是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汇聚朝堂,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激发出新的智慧火花,推动着汉朝文化不断向前发展,诸多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的成果涌现,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调整对匈战略,稳定北部边患
在对外关系上,刘邦在处理完异姓诸侯王问题后,将主要精力对付北部最大的威胁——匈奴。起初对匈奴用兵失败后,刘邦调整对匈战略,采取“和亲”政策,派出宗室之女嫁给匈奴单于,虽看似受辱,但基于当时的国力和形势,这一政策有效稳定了北部边患问题,为后来汉武帝武力解决匈奴关系打下了基础。当时汉朝初立,国力尚未恢复,面对强大的匈奴骑兵,正面作战难以取胜,“和亲”政策虽然是无奈之举,却换来了边境地区较长时间的相对和平,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也为汉朝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得以在内部休养生息、增强国力,为后续汉武帝时期能够主动出击、抗击匈奴积蓄了力量。
总之,刘邦在建立汉朝后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稳定了统治,恢复了社会经济,为后来“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时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楚汉争霸在文化层面有着深远影响,诸多方面至今仍在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
首先,这一时期诞生了数量众多且广为人知的成语典故、词语以及地名等。像“指鹿为马”,赵高为了试探朝中大臣是否顺从自己,故意把鹿说成马,以此来铲除异己,该典故生动展现了秦朝末年朝堂之上的黑暗与荒诞,也侧面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朽,而如今这个成语常被用于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鸿门宴”更是楚汉争霸中的经典场景,项羽设宴本欲借机除掉刘邦,却因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让刘邦得以逃脱,这个词后来便用来指代暗藏杀机、不怀好意的宴请。“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同样出自鸿门宴,项庄以舞剑助兴之名,实则意在刺杀刘邦,它现在常被用来表示表面行为背后有着别样的真实意图。还有“约法三章”,刘邦进入咸阳后,与关中百姓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一举措与秦朝苛法形成鲜明对比,迅速赢得民心,如今该词用于表示事先约定好规则、条款等。“楚河汉界”则源于楚汉相争时期,双方以鸿沟为界划分势力范围,这一说法在象棋棋盘上得以保留,成为对那段历史的别样铭记。这些成语典故、词语和地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文化内涵,频繁出现在人们日常的语言表达以及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承载着历史记忆,传递着古人的智慧与故事。
更为重要的是,汉朝国号“汉”所产生的衍生扩展影响。“汉”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于命名汉族、汉人、汉字、汉语、汉文等诸多与中华民族紧密相关的重要概念。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文化,其族名来源于汉朝,象征着一种强大的民族认同。“汉人”一词指代汉族人,体现了人们对自身民族归属的清晰认知。而“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思想、文化、历史等诸多内容,它的命名与“汉”的关联,凸显出汉朝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关键奠基作用。“汉语”则是汉族的共同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随着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汉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汉文”涵盖了文学、典籍等诸多文字表达内容,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汉”所衍生出的这些概念,对于民族认同以及中华文化传播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着鲜明且独特的文化标识,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参考资料:
大泽乡起义(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的农民起义)——抖音百科
从落草为寇到十万大军,刘邦是如何一步步壮大的?——搜狐网
楚汉争霸中,项羽百战百胜为何势力不长,刘邦屡战屡败却迅速扩张——网易网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欣历史,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49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