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小年,也叫辞灶日。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的一家之主,灶王爷,就要上天汇报工作去了。领导要出远门,群众高度重视,要举行盛大仪式,首先要贴出庆祝标语,什么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之类的吉祥话。然后就要请灶王爷吃麦芽糖,有人说是要粘住灶王爷的嘴,叫他少说话,即使张口说话,也只能说甜蜜蜜的话。接着就放鞭炮,把动静弄得很大。表示敬畏之心,让灶王高高兴兴去,平平安安回。
如今,这样的年味,渐渐淡了,首先人们不再认为灶王爷是一家之主,什么事情都由他说了算。但麦芽糖还要吃,但凡和吃有关的事,无论怎么变,都不会忘的。再就是放鞭炮了,在农业社会的安静环境里,要想弄点动静出来,就是放鞭炮了。毕毕剥剥乱响,叫人心里咋不慌。
小年是年关的序幕,第一个节目就是放鞭炮欢送灶王爷。小时候,最爱放鞭炮,一入腊月就缠着大人要钱买炮,好不容易要了三毛五毛,买了炮就要放。大人们总是说,不能乱放呀,要到了小年才能放。为什么要等到小年才能放,大人们也不甚明白。终于等到了小年,天一擦黑,就要放炮,噼里啦啦放完了,心里还是痒痒的,搓搓手又没有了,只好眼睁睁地听着别处传来的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后来,参加工作,能自己挣钱了,过年最高兴的事就是买鞭炮,一买一大堆。父母总在耳边说,少买点,尽浪费钱,这话总当耳边风,只管买。有一年,又是买了一大堆,除夕夜放炮出了一身汗,把棉衣都甩了,赤膊上阵放鞭炮,结果感冒了,仍然越放越高兴。
这些年,随着年岁增长,放炮的兴趣越来越淡了。因为表达喜悦的形式一下子多起来,尤其是电视走进了百姓家,又有了微信,微博这样的新生事物,放炮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放炮耽误看电视,把声音拧到最大也听不清楚。尤其是到处喊环境污染,不少人呼吁少放鞭炮,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倡移风易俗,所在的小区就贴出通知,过年不放鞭炮,发现谁家放鞭炮,就不让评比文明家庭。结果那一年,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小区里燃放鞭炮的很少,偶尔听到几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后来,有大嘴巴的专家站出来呼吁,年味越来越淡了,不放鞭炮怎么行。其实这也很正常,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从农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跨越了几千年,风俗习惯也会变化的。一些丑陋的刀俗必然会消亡,当然也会有新的年俗诞生。休息和快乐是年味的核心,只要有快乐和时间在,年味就会传承下去。
放鞭炮又恢复自由了,但小区里放炮的人越来越少。今年的小年,社区里出奇的安静,同一个单元的没人放炮,同一栋楼的也没有人放鞭炮。小区里能听到几阵鞭炮响,一打听,还是办喜事的。社区没有贴通知,不让大家放鞭炮,都是自己决定的。
由此可见,陋习并不一定等于年味,生活水平的变化,必然会让不合时宜的习俗丢在脑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火药,但我们只会用来放鞭炮,祭拜鬼神。等到看见外国人拿走了我们的专利,用来造枪造炮,把我们打得一塌糊涂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有些传统真的不需要坚持和发扬,与时俱进,除旧布新才是有正能量的传承。
前几天,社区举办了一次老年人歌咏会,大家唱得热火朝天,都是老歌曲,也就是红歌。但由于薄熙来那人也弄一阵子唱红歌,为了和他撇清,大家都不说红歌这个词,只说革命歌曲,其中退休女工高大姐唱了一曲《江山》,声情并茂,博得阵阵掌声。大家对其中的歌词更是赞不绝口,什么打天下呀,坐江山呀,说的兴致勃勃,津津有味。
都信息社会了,我们的某些观念,还停留在中世纪的李自成那里,什么流血牺牲打天下呀,当官要为民做主呀。说来说去,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一套,如果老百姓真的当家作主,哪里还有这些陈词滥调呢?
老百姓是有自己选择的,如果让老百姓真有选择自由就象年味一样。不需下发红头文件,你喜欢放炮就放炮,你不喜欢放炮就不放。如果说不放炮就少了年味,那就让他们说去吧,人们有嘴,人人说年味淡了的时候,新的年味一定会在七嘴八舌中形成壮大。
电视里有个影视明星,油头纷面拿了一瓶水说,年味少了,要帮人找回来。怎么找呢,那就加这瓶水吧,这话你信么,年味真在水里么,我看那个明星真是脑子里进了水。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侯国平,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50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