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21日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农”政策、乡村振兴策略实施情况及具体措施,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青禾护乡”实践队于1月21日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村进行实地调研,深入探寻乡村发展的脉络,挖掘新村特色的振兴力量。
乡韵悠悠:岁月长河中的新村记忆
在社会实践的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首先来到了村民刘爷爷家,刘爷爷是新村德高望重的主干人物,他见证了新村从旧貌到新颜的蜕变,刘爷爷告诉实践队员们:“新村从沈疃搬过来到现在至少得有个六十个年头了,可以说我是跟着新村一起长大的,从过去那种土路,那种小平房,再到现在你们看看新建的楼房,什么样子的新村我都见过……”根据刘爷爷的介绍和新村志的记载,实践队员了解到新村自1961年搬迁至此,不断开拓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貌日新月异,过去新村土地贫瘠、野草丛生,住房环境杂乱无章,经济发展落后,但在一代又一代“村两委”带领下,积极开垦荒地、改良土壤,对住房进行整体规划,注重农业结构调整,进行经济转型、多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目前新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典范更是被评为了“市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文明村”等。
后来刘爷爷还说到:“新村从过去到现在,各种特色的农产品都种过,最开始的时候种苹果,后来又改种了桃子和梨,种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还年轻我都还参与过,现在开始种猕猴桃和小柿子,现在我虽然是种不了,但我也是作为股民参与其中啊,作为这新村的其中一员,就要有这种思想觉悟,时刻参与到新村的建设之中啊。”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相关村民。田如玉 供图
“猕”路同行:猕猴桃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实践队员为了进一步更好地了解新村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情况,在村民的建议下找到了村民合办的山东山河猕香农业合作社的股民李女士了解相关情况。李女士在分享的过程中,脸上是满满的自豪与幸福:“我们种植的猕猴桃的品种是软枣猕猴桃,这种猕猴桃个小但很甜,而且没有毛,简单洗一下,一口一个刚刚好。”在与李女士交谈过程中,实践队员还了解到:“我们村大概在2018年的时候,村民共同合资创立了山河猕香农业合作社,流转了南湖镇的一千多亩土地用于种猕猴桃,为此还请来了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指导,选的也是新培育的优良品种,还采用了滴灌技术,后来因为这个事我们还上了好几次报道呢,现在我们也开始尝试更多的新方法的,今年我们就开始种小柿子了。”
实践队员在查阅当时山东电视台、日照电视台、《大众网》等众多媒体的相关报道后发现,合作社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方式,直销鲜果或者进行产品深加工,同时还开发了产业园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了配套的农家乐、旅馆等,便于游客体验采摘、游玩。现在合作社每年的纯盈利高达400万元左右,每位股民都有分红和福利。通过调研实践队员也发现,大部分村民都对合作社持支持的态度,纷纷表示自己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图为生态园猕猴桃生长情况。田如玉供图
欢歌阵阵:乡村蜕变中的美好生活
实践队员在调研时正值年关,正好遇到了山河猕香合作社正在为村民们准备年货,面粉、鸡蛋、花生油……各种日常用品一应俱全,甚至有时还会发放甜玉米、优质地瓜等农产品。不仅是这些福利,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地完善,照顾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实践队员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不仅村子里所有的路都是平整的水泥路面,而且还增添了许多健身器材、运动场地等来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对于学前教育方面,新村也设立了新科幼儿园,在医疗卫生方面,也有专门的香河街道新村卫生室。在对农户的调研中,农户表示村委会还会考虑到村民的劳动就业问题,对于失地农民会对他们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加入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之中。甚至实践队员还发现对于那些出行不方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还开设了送菜到家的服务。新村的合作经济正在不断地大步向前迈进,村民的生活也正在逐渐的富起来、好起来。
图为合作社正在为村民准备福利。田如玉 供图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新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勇于创新,汇聚了各方力量,以同时农产品为着力点,创新“村民变股民”的新村发展模式,才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通过此次实践,为了让乡村产业更加兴旺发达,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足殷实,新村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新村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或者是拓展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的直销和深加工,还可以与电商平台深度合作,拓宽市场。实践队员们也应该时刻关注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尝试在新时代的广袤田野上用青春书写独特的华彩篇章 。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青禾护乡”实践队合影。孙晓欣 供图
(通讯员 田如玉)
本文来自作者*Authority σか原创投稿,不代表欣文网任何立场,如需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并且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5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