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排放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利用方式的改变对碳排放有着深远影响。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这座处于快速发展浪潮中的城区,正经历着土地利用格局的深刻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碳排放挑战。曲阜师范大学“碳泽智行”社会实践队于1月23日前往济宁市任城区,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寻找碳减排实现路径。
城市扩张,建设用地的崛起与挑战
初入任城区,实践队成员调查了解到,在城市扩张的进程中,建设用地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城郊农田和村庄逐渐被高楼大厦、商业中心以及现代化工业园区所取代。实践队成员来到一处住宅小区的施工现场,与项目负责人李工攀谈起来。李工告诉实践队成员:“这几年任城区发展很快,城市不断往外扩,像这样的建设项目一个接一个。”他介绍,从打地基到封顶,建筑施工过程中各类机械设备的运转、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都消耗着大量能源,产生不少碳排放。仅是一个小区项目,预计整个建设周期的碳排放就达数千吨。随着走访深入,实践队成员发现不仅是住宅建设,商业中心和工业园区的扩张同样引人注目。据任城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过去十年,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新的工业园区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带来经济活力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些新增的建设用地,像是城市发展的“生长点”,但也给碳减排带来巨大压力。
图为任城区城市建设发展景象。李逸菲 供图
乡村变迁,农用地的转型与隐忧
离开市区,实践队成员走进任城区南张街道的军王南村。通过与村民王大叔的交谈,实践队成员对农用地变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王大叔感慨道:“以前咱这大片都是种小麦、玉米的耕地,现在好多都改种大棚蔬菜了。”原来,随着市场需求变化,种植经济作物收益更高,不少村民纷纷调整种植结构。然而这种转变并非一帆风顺。为了保证蔬菜产量,村民们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污染土壤和水源,还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增加了碳排放。同时,单一的蔬菜种植模式,让农田生态系统变得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实践队成员在调查走访中发现,除了种植结构调整,部分农用地还因城市建设被征用。曾经肥沃的耕地变成了宽阔的马路和工业园区,这不仅改变了土地性质,也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对碳循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图为实践队成员和村民进行交流。李逸菲 供图
破局之路,碳减排的多元实践与探索
在看到诸多问题的同时,实践队成员也发现任城区在碳减排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在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理念逐渐落地生根。实践队成员参观了一座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写字楼,其采用的高效隔热材料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楼顶的太阳能光伏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写字楼提供部分电力支持。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据楼内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充分考虑了节能减排问题。农业领域同样涌动着绿色变革的力量。大部分村庄采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给实践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村民们将农作物秸秆收集起来,通过发酵制成有机肥料,同时利用畜禽粪便产生沼气用于能源供应。一位街道负责人自豪地说:“这样既减少了化肥使用,又降低了碳排放,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也在有序推进。政府加大投入,对受损的湿地和河流进行治理。在城区河畔,新种植的树木郁郁葱葱,生态缓冲带正在逐步恢复。相关部门还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用地的行为。
图为城市工作人员修剪装饰绿化带。李逸菲 供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任城区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和碳减排工作,致力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低碳发展。通过此次调研走访,实践队成员深知实现土地合理利用与碳减排的目标任重道远,期待任城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断创新,在绿色转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碳泽智行”实践队成员将会深度探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碳排放的来源与特征,并进一步探寻碳减排路径,为任城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碳减排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通讯员 李逸菲)
图为“碳泽智行”实践队合影。逄兰 供图
本文来自作者V-ing原创投稿,不代表欣文网任何立场,如需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并且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5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