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公园,筹备先行
当实践队员们踏入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他们首先与公园管理部门取得联系,顺利获取了公园多年来土地利用的详细历史数据,包括不同时期的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变化等信息,以及精确的植被分布地图,这些资料为后续的实地调研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方向指引。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和技能特长,分为了问卷组、访谈组与调查组。各小组依据提前规划好的调研路线,有条不紊地深入公园的各个角落,开启了紧张而充实的实地调研工作。
队长为实践队员讲解调研方向与目标。尹新颖 供图
深入林地,精细测量
实践队员按计划抵达一片林地,随即开启森林植被状况调研工作。到达林地后,队员们迅速依据预先制定的方案分散开来,着手详细记录树木种类。从常见的松树,到珍稀的古老橡树,每识别出一种,便对照植物图鉴,在记录表上认真登记树木的学名、特征等信息。完成种类记录后,队员们运用激光测距仪、卷尺等工具,测量不同树木之间的距离,仔细观察树木分布的疏密程度,为后续绘制植被地图收集数据。短暂休整后,队员们依据土地资源分类标准,结合实地土壤状况、植被覆盖特征,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明确自然林地与周边过渡区域的边界,并标记在携带的电子地图上。
经过一天的调研,队员们收集到大量一手数据。经初步分析发现,该区域丰富的植被与稳定的生态系统,和当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稳定的森林生态为碳储存创造了良好条件,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极有可能影响碳排放与碳储存的平衡。此次调研为进一步研究森林生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图为实践队员在林地进行调研。尹新颖 供图
关注边缘,探寻变化
在公园边缘,存在着部分曾经被开垦为农田,后又弃耕还林的区域。实践队员们对这些区域给予了特别关注,因为这里见证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是研究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关系的关键区域。实践队员们在与当地居民交流时,一位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张大爷说道:“以前这片地都是咱用来种庄稼的,后来政策变了,说要还林,大家就都不种了。”队员们仔细观察这里的植被生长状况,发现植被正处于恢复阶段。虽然当前碳储量相对较低,但呈现出显著的逐渐增长态势。为了准确记录土地利用转变的过程和影响,队员们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与当地居民交流等方式,认真梳理并记录下土地利用转变的具体时间节点、转变方式以及当前植被的生长态势等关键信息。他们了解到,弃耕还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本植物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随后一些灌木和乔木逐渐扎根生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队员们意识到,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生态功能,但对于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为实践队员向当地市民了解区域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变化情况。尹新颖 供图
此次实践不仅为队员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感。实践队员们展望未来,实践队决心将此次调研成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继续深入研究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为推动可持续土地利用和碳减排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保护地球家园、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通讯员 李英姿)
图为“碳泽智行”社会实践队成员合照。逄兰 供图
本文来自作者V-ing原创投稿,不代表欣文网任何立场,如需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并且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5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