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应该就是话剧,1978年,我还在山东黄县(现在的龙口)当警卫战士的时候写的。
为什么上来就写一个话剧?
一是因为恰好在之前刚读了郭沫若、曹禺、老舍先生的一些剧本,包括莎士比亚的一些故事集。二是当时上海有一部话剧——宗福先写的叫《于无声处》,特别轰动。
我那部话剧基本上就是照搬了这个故事,克隆了一部《离婚》。但是当时我不知道话剧该怎么投,我又不认识剧院的人,就又投给了《解放军文艺》。
“你的剧本我们读了,我们认为你最好投给出版社或者剧院,篇幅比较长,我们的刊物页码有限。”
当时我们的领导其中一个是个教导员,也是山东人,他看了来信,他就说:“行,小伙子,折腾得出版社都用笔来给写回信了,不错。”
然后我就把这个剧本给烧掉了,觉得应该在烈火中重生。
现在想想挺遗憾的,故事大概还记得,当时的语言是记不得了。
我还去过三次莎士比亚的故居,第一次是2012年的初春去伦敦书展,那次是我跟一个书展的工作人员一块去的。
第二次是2019年,跟我们北师大写作中心的一帮朋友,苏童、余华、张清华这些人一块去的,就是那天我跟他们说“发誓要成为一个剧作家”……
那天下着蒙蒙细雨,我就很感慨:天不好下着雨,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络绎不绝,每天都是成千上万的游客,从世界各地像朝拜一样来到这个小城镇,来到莎士比亚这个简陋的旧居,然后在他的园子里转来转去。
花园里面还始终有现场的即兴演出,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那大喊大叫,旁边的观众也在参与,不断地根据他们所记忆的台词来帮腔。
一个剧作家有一个文学家这么大的影响,那真是令人感觉到羡慕。
所以当时就在莎士比亚的雕像前,手扶着莎士比亚的雕像,说我要立志在今后的创作岁月里面成为一个剧作家,目的就是要跟余华和苏童区别开来。
发完誓之后,我写的第一部作品是《鳄鱼》,再然后就是《锦衣》,目前《锦衣》还没有上演。
现在我已经听到有人说我是半个剧作家了,我继续努力,争取再用几年的时间,用几部好戏使自己配得上剧作家这个称号。

本内容转载自莫言,版权归来源作者所有,本站只做内容展示参考使用,内容观点不代表欣文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邮箱(xinenw@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