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思考姬
排版/ 这小子
“享受过(该作)这种精神按摩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抱着更为积极、更为勇敢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
《间谍过家家》无疑是近两年最有曝光度的日本动画之一。
原作漫画于2019年在周刊少年Jump的网络版周刊少年Jump+开始连载后,迅速获得惊人人气,连连打破杂志阅览数、留言数和单行本发行记录,并接连斩获各种漫画奖项。
2022年,其动画版由WIT STUDIO与CloverWorks制作,在日本多家电视台和以网飞为首的线上渠道上映,在全球范围内都引发了观影热潮。
当被正式引进我国后,该作品凭借高质量的制作、轻松愉快的剧情,以及女主角阿尼亚的表情包和口头禅“wakuwaku”(ワクワク)迅速获得了人们关注。而当《间谍过家家》中角色的身影以联名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全国的肯德基货架和各大商圈快闪店内,当那些平时不太看动画的朋友也开始使用阿尼亚作为微信头像,这部作品已经成功实现了“破圈”,成为了当代视觉文化的一个新标签。
《间谍过家家》因何获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它凭什么突破“二次元”的固有圈层、甚至突破了文化和地域的限制,成为了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获得好评和喜爱的“文化现象”?
它的成功又反映出当代年轻人的何种生存理想和精神状态?
本篇文章将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信很多人观众会注意到《间谍过家家》,都是因为作品中的女主角阿尼亚。
比起弗杰家另外两名角色,一头粉毛的阿尼亚在公共媒体上的曝光度要大得多,也是《间谍过家家》成功“出圈”的重要原因。可是,二次元中可爱的角色千千万,为什么只有阿尼亚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呢?实际上,“可爱”的气质本身并不足以支撑一个角色突破“二次元”的固有圈层限界。尤其在当下表现环境中,反而可能会招致人们对“可爱”这一程式化表现背后的固化思维的警惕甚至是反感。
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日本二次元文化中诞生出数量庞大的“可爱系”角色,这些角色中的大部分是女性,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过了能被称为“儿童”的年纪,却拥有婴儿般大得吓人的眼睛、近似儿童的头身比、缺乏协调性的身体动态、尖细的嗓音,并且总是穿着让人联想到婴幼儿的服饰。
明明已经成年或是即将成年,却自内而外地保留着婴幼儿般的童稚感——在二次元文化中,这种矛盾的女性形象被冠以“萌娘”之名,受到追捧和喜爱。
但是,这样的审美也因其对女性力量的彻底否定、对未成年女性身体的“凝视”和“性化”而遭遇到诸多批判。到了2000年后,“萌娘”这个类型的女性角色呈现出明显的减少和弱化趋势,以《Lovelive》中的尼可为代表的“装可爱系”角色则从另一个角度对“可爱”这一“女性气质”进行了解构性诠释。
在“装可爱系”的角色表现中,“可爱”成为了一种演技,女性通过扮演“可爱”来实现自身的目的,而其本身性格则通常是背离了传统的“可爱”路线的。不过,在许多二次创作中,这种表里不一的形象也被解释成了另外一种“可爱”的表现。
回到阿尼亚身上。这个角色既非“萌娘”也不是在“装可爱”。
因为“萌”的先决条件是身体表现上的“未熟”与实际肉身的“成熟”之间反差感,以及这种反差感所附带的“性暗示”。
而本作首先将阿尼亚设定为一个真正的儿童,这就杜绝了阿尼亚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二次元文化谱系下“萌系”角色。在这部作品中,阿尼亚被作为后代而不是潜在的“性对象”进行表现,她的外貌和行为能够引起的不是单一性别的“性”冲动,而是人们心里普遍存在的、对于幼小生命的保护欲。这也就为阿尼亚打下了超越性别、年龄、文化的群众基础。
同时,阿尼亚的形象不仅局限于“可爱”二字。《间谍过家家》最为出圈的,其实是阿尼亚“表情崩坏”的桥段。例如阿尼亚发动读心术后得知养父罗伊德是间谍后露出的震惊和兴致勃勃的表情、阿尼亚被同班男同学达米安嘲笑但却希望和对方处好关系时所露出的假笑表情、阿尼亚计划用读心术作弊时的“计划通”表情等。
在这些表现中,角色夸张、扭曲、变形的五官打破了其“可爱系”角色的固有形象,形成的巨大反差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些变形的表情却恰好能够精准地展现出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复杂、纤细、难以语言化的独特情绪感受。阿尼亚因此迅速成为了网络表情包的重要来源,而“表情包化”也使得阿尼亚和《间谍过家家》的影响跨越了二次元的圈层藩篱,进入到更官方的传播空间内。
在此基础上,作品的动画化使得阿尼亚不仅在视觉上攻陷了观众,也在听觉上对观众进行了“洗脑”。阿尼亚的口头禅“waku-waku”(ワクワク)简单短小,意义明确,极易记忆和模仿,随着动画的播出,这一口头禅也成为了阿尼亚另一个的代名词流传于网络平台。
这种依靠反差感表情包和口头禅走红的角色不止是阿尼亚一人。例如,青年漫画《黄金神威》中,女主角阿希莉帕不时会露出完全不符合她少女形象的怪异表情,品尝美食后则会习惯性地说出意未“美味”的阿伊努语“hinna-hinna”(ヒンナヒンナ),这两点也使得这个角色获得了相当大的网络流量;近期走红的动物动画《小可爱》中的兔子角色乌萨奇则是另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拥有可爱兔子外表的角色乌萨奇凭借“咿——呀”的奇怪叫声和一成不变的表情赢得了“小出生”的“雅号”,成为了网络新宠。
阿尼亚、阿西莉帕和chiikawa共同证明,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简短的、明确的、具有洗脑功能的符号和标语具备着强大传播能力。
而同时,原本风靡二次元的“可爱系”角色也开始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角色形象的确以可爱的形象或气质为基础,但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却恰恰是对自身可爱形象和气质的破坏。
如果说“可爱”是一种形式,那么,以阿尼亚为代表的新“可爱系”角色,大概是对这种形式的一种挑战和反思吧。
当然,仅仅是一个可爱怪异的表情包,还不足以创造《间谍过家家》的收视奇迹。
如果说,阿尼亚的表情包是诱使观众点开《间谍过家家》的引子,那么,作品真正留住观众的则是它的故事本身。
虽然《间谍过家家》证明了以《周刊少年Jump》为代表的男性向漫画周刊在这个被短视频和电子游戏统治的新时代中依旧拥有吸引力,但《间谍过家家》并不是一部典型的少年Jump式的日式少年漫画。
《周刊少年Jump+》上的另一部走红作品《电锯人》为我们展现了少年漫画的“传统”:一个经典的少年漫画通常以为成年男性为主角、以“成长”为主要命题、以“战斗”为主要表现形式……
“少年成长、战斗、拯救世界”已经被无数创作者反复表现,而《间谍过家家》显然与这种传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从故事类型上分,它是一部家庭喜剧。这个类型作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群像剧,通常以家庭中众人的日常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在日式漫画表现中其实并不少见。
在《间谍过家家》之前,这个类型中已经出现了《海螺小姐》《樱桃小丸子》这类常年连载和播放,甚至能够反应某个时代日本家庭观和社会风貌的长寿作品。而在少年漫画、青年漫画的领域,《哆啦A梦》《蜡笔小新》等作品同样吸收借鉴了家庭喜剧群像式、日常化的特点,但显然,和“少年战斗成长”的命题相比家庭喜剧并不是少年漫画的主流。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间谍过家家》又彰显着鲜明的少年漫画的特色。
作品中弗杰一家三名成员的真实身份分别是“间谍”(父亲)、“杀手”(母亲)和“超能力者”(女儿),这三个身份本身都是少年漫画中的常客,而虽然作品中的不少桥段都是在表现日常生活,但真正使得角色之间情感联结加深、推动剧情发展的,却往往是“恐怖分子袭击”、“游轮暗杀”、“劫持校车”(漫画版内容)等非日常的战斗情节。
这种对家庭喜剧与少年漫画特色的结合,让《间谍过家家》在故事构成上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它的“双线叙事性”。
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被清晰地划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个部分,角色们则在“日常生活”和“非日常冒险”之间游走。这种双线叙事方式经常被运用于《打工吧,魔王大人》《小林家的龙女仆》等具有幻想性的“日常系”作品中,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以往的“日常系”作品通常会在“日常”和“非日常”中选择一方作为主线,例如,《小林家的龙女仆》中,处于“非日常”(幻想)中的龙娘降临主角的日常生活,并被这种日常生活所感化,因此,虽然也有不少龙娘们的战斗表现,但日常生活才是作品的主体;而在《打工吧,魔王大人》中,非日常(幻想)被表现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威胁,因此“从非日常的威胁下拯救日常生活”成为了作品的主线。
而在《间谍过家家》中,紧张刺激的非日常承担起推动故事主线发展的作用,而主线与主线之间则被大量或是温馨、或是搞笑、或是治愈的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所填充。同时,虽然“非日常”和“日常”的关系也是作品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作者却没有将“非日常”表现成“日常”的对立。
在这部作品中,“非日常”被表现为家庭生活之外的生产、生活实践,具体来讲也就是成年人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
罗伊德和约尔分别是为了自己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而组成家庭,阿尼亚则是为了家庭而拼尽全力考上了贵族学校,在相处的过程中,三人不同程度上对这个虚拟的小共同体产生了依恋,却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在这样的表现中,非日常成为了三人组成的虚拟家庭能够存续下去的根本原因,而三人的家庭生活则成为了他们工作、学习的动力。
“日常”和“非日常”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平衡——这也正是《间谍过家家》的独特魅力所在
无论观众喜好轻松愉快的日常系、还是紧张刺激的非日常表现,都能从这部作品中得到愉悦和满足。同时,日常生活的参与减轻了观众观看非日常戏的情感负担,而非日常戏的存在则提升了日常系作品容易产生的重复感和乏味感。
观众不用担心这部作品中哪个角色会突然去世,同时又能在日常趣事中找到足够多的来自非日常的刺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会选择这部作品作为“电子榨菜”的原因吧!
那么“过家家”式的家庭,是“新时代典范”还是“保守主义回潮”?
《间谍过家家》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大胆且有意义的创造,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成绩。
然而,也有声音指出,这种成功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状况。
例如,日本亚文化批评家宇野常宽在《《间谍过家家》与“家族”与“少年性”的问题》一文中指出:
“在作品中反复强调、描绘的是——‘明明’是‘虚假的’、‘明明是’不完全的,但佛杰一家依旧与真实家庭一样,拥有温情的关系,令人感到十分美好。
(中略)这明显是对战后幸福核家庭模式的强化。人们再次将战后核家庭的那种幸福包装视作需要全力争取、守护的事物。我正是因此而感到苦恼”。
而令宇野感到苦恼的原因在于,他认为“喜欢这一全力演绎、维持家庭的故事的人们,并不只是单纯支持战后幸福和家庭的模式,还出于对渴望却无法获得的事物的憧憬感”。
宇野认为,《间谍过家家》中所展现的那种愉悦的、轻松的、美好的、夫妻和睦、父慈女孝的家庭关系是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的“幻想”,这一点笔者深感赞同。
《间谍过家家》虽然是一个家庭喜剧,但三名主角之前却并不存在血缘关系,而是进行着着一种“过家家”式的角色扮演。而在表现三者对各自家庭身份的“扮演”的过程中,作品有意识地对现实中的家庭关系进行了美化处理。
例如,在展现女儿阿尼亚的时候,作者虽然也表现了阿尼亚作为儿童不服管教的一面,但这些表现却更偏向于阿尼亚的可爱单纯的一面,而忽视了现实中未经社会化的儿童“兽性”的一面。
同时,阿尼亚以及作品中大多数儿童的很多行为,也远远超出了他们这个年龄的儿童可能拥有的能力。阿尼亚是“天使化”的儿童形象,她展现出儿童的所有令人恋爱的特质的同时,又拥有着成年人的理性、情感成熟度和行动力。儿童身上无条理、不驯服、无社会性的缺陷则被完全无视掉了。
约尔虽然被设定为职业女性和杀手,但这个角色的内核依旧是传统男性向漫画所迷恋的那种纯洁的、无私的、强大的,同时又美艳动人,甚至担负着“性启蒙”作用的“圣母”形象。
育儿生活中母亲所遭受的那些鸡飞狗跳、令人抓狂的瞬间完全被无视,或是干脆被约尔那强大的能力抹平。更遑论,在“扮演母亲”的过程中,约尔的身体完全没有经历女性从妊娠到出产的一系列变故。她不用面对走形身体、忽高忽低的血糖、产后抑郁、极度疲惫的生理和心理,只需要拉着阿尼亚逛宠物市场,在阿尼亚遭遇危险的时候帅气地挺身而出就行了。
约尔的形象因理想化而过于扁平,罗伊德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罗伊德总能够兼顾家庭和工作,其能力完全超越了一个正常人类的范畴。并且,在很多桥段中,这种“面面俱到”的无敌性被暗示为一个已婚男性应该有的基本素质。
例如,在某一个桥段中,经历了高强度工作的罗伊德回家途中偶然听到了邻里街坊对自家的闲言碎语,为了维护“美好家庭”的表象,他选择进一步苛责自己的身体,在周末抽出时间来陪妻儿出门玩耍。罗伊德为了家庭付出的行为值得称颂,但这种付出若是落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够办到?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办到的同时毫无怨言和不适?为了维护在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而对自身进行苛责的行为,难道不正是许多现实中原生家庭的悲剧之源吗……
笔者完全能够理解宇野常宽因这部作品能够如此走红而感到的担忧,因为大到社会、小到家庭,它的确忽视和隐藏了许多本应该被重视的问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正是因为《间谍过家家》所展现的是一种“理想”的家庭表象,它才能够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里获得成功。
当经济足够景气,人们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热情会更高,人们愿意冒险去探索新的可能性;而在一个经济活力衰减、动荡纷争不断的时代里,曾经的许多令人感到目眩神迷、热血沸腾的话语已经失去了魅力。
当TA结束了996加班、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自己位于大城市郊区的出租房,瘫倒在沙发上的时,TA忽然感到空虚,忽然意识到自己“无家可归”。而当这样的TA偶然被阿尼亚吸引,打开这部名为《间谍过家家》的动画,哪怕TA知道这部作品中的所有表现都是“幻想”,也依旧会感受到温暖和治愈吧?
如果你也是这样一个被生活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打工人,或是一个独自面对无数困难却无从逃避的单身人士,《间谍过家家》这部作品无疑会为你带来一种“按摩”式的精神慰藉。
但在,享受过这种精神按摩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抱着更为积极、更为勇敢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相信,这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意义所在。
-编者注-
本文作者塔卡西老师曾攻读性别学方向博士,个人也是日本动画、耽美文化等内容的深度爱好者。
如果你曾经或者现在对女性主义抱有好奇、兴趣、疑问或者质疑,而你恰巧又是动画、漫画爱好者,可以了解一下我们最近推出的这节-性别学视角下的二次元文化批评-。
↓扫描二维码进入课程入口↓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