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每晚一卷书(JYXZ89896)——每天读一点好书,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每晚一卷书”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停止内耗,知行合一。

作者:洞见·姜榆木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

无论是历史、人文、国际关系,还是经济学、心理学、金融学,他们都有所涉猎;

任何话题都能侃侃而谈,还能总结出让大家频频点头的结论;

各行各业也是无所不通,张口就是未来3到5年的发展趋势。

这些人的知识储备,似乎总比身边人高出一大截,可了解之后,却发现他们乏善可陈。

满脑子都是“知识”,口袋却空空如也。

那些嘴上“什么都知道”的人,其实只是掉进了“高认知陷阱”的穷人。

高认知的穷人,往往有以下几种类型。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1

内耗型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一群人在沙漠中迷路后,经过长途跋涉,终于看到一处绿洲。

可当人们凑近看时,发现是海市蜃楼。

同样情景发生两次后,所有人开始纠结:是否需要奔赴下一个绿洲。

只有一位轻度弱智患者,但凡看到绿洲就会兴奋地冲上前去。

人们嘲笑他连海市蜃楼都不知道,白白浪费力气。

最终,轻度弱智患者穿越许多个蜃楼后,成功抵达真实的绿洲。

自认比他聪明的人们,则在反复纠结中丧失前行的勇气,永远被留在沙漠之中。

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提到:
相比未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更容易消耗我们,因为那会让我们犹豫不决,进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通向罗马的是脚下的道路,而非听过的道理。

一个人总是思前想后,即使“认知”再高,最终也是一无所获。

1821年,法国科学家阿拉果带领学生菲涅尔,通过偏振实验证明光是横波。

阿拉果在光学领域深耕多年,看过大量学术专著,知道学界主流是将光视为粒子。

他担心自己的成果太具颠覆性,万一存在纰漏,他将永远被科学界摒弃。

反倒是菲涅尔因为不了解学术圈内部的博弈,一心只想公开结果。

阿拉果重复做了几次实验,在确认结果没有出错后,仍然每天失眠。

即使最终同意菲涅尔发表论文,他还是在论文提交的前一天,要求撤掉自己的名字。

半个月后,“光是横波而非粒子”的结论轰动学术界,更成为现代光学的基石。

菲涅尔一夜成名,而阿拉果作为他的老师,却在懊悔中度过余生。

在这世上,太多过得不如意的人并非认知不足。

而是知道得多,顾虑也多,不等生活出手,自己便已疲惫不堪。

认知,可以是向上的阶梯,也可以是自缚的枷锁。

停止精神内耗,才能站在认知之上,看见更辽远的世界。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2

拖延型

我刚毕业那会儿,在一家老牌车企上班。

同年入职的小龚时常提醒我:

“传统燃油车的份额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少,如果想保持竞争力,要么积累新能源相关的技能,要么发展一门副业。”

过去几年,我不断培养写作能力,终于在车企大规模裁员前,转行到新媒体领域。

前两天偶遇小龚,我一边感谢他当年的建议,一边忍不住好奇:

他对行业前景的预判这么精准,现在肯定也有不错的发展。

谁知不问还好,一问才知道他还在原来的公司原地踏步。

虽然没被裁掉,却遭遇降薪,每个月还要为房贷头疼。

仔细想想,小龚正是“高认知穷人”的缩影:睡前设想各种可行的路,一觉醒来仍在走老路。

认知也许能帮我们看清方向,但要实现目标,靠的是行动力。

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一生出版70余本专著,累计字数超千万,涉及数学、生物学、哲学等数十个领域。

当被问及如何做到如此高产时,他只回答了简短的一句话:“绝不拖延。”

56年的学术生涯中,柳比歇夫坚持一个原则:想到做什么,就立刻按下怀表计时的按钮。

嘀嗒转动的秒针,给他一种时间拼命流逝的紧迫感。

柳比歇夫在这种紧迫感的驱使下,不管事情结果如何,总是先将想法付诸行动。

而他最终也用丰硕的成果告诉世人:很多事先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只要行动起来,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作家李尚龙说:对一件事有基本的了解后就去做,别去等待所谓的完美时间,因为你永远等不到这样的时机。

很多事情,越拖只会越难,做了才有答案。

三流的认知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胜过一流的认知加三流的执行力。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3

“知道分子”型

知乎网友@Feng曾在老家一家小饭店里吃饭。

老板听说他是海归硕士,立刻喊来自己的儿子。

老板儿子问了他好几道知识竞答节目里的题目。

由于涉及的专业十分冷门,网友坦言自己不知道答案。

他离开时,听到老板一个劲儿夸儿子聪明:“高材生不知道的知识,你一个小学生都知道。”

多年后,网友成为某家上市公司的高管。

某年回家过年,他发现老板仍开着那家小店,而他的儿子却只是店里的帮工。

王朔有句很深刻的话:

“有些人看似多知道一些事,但充其量只是‘知道分子’,永远成不了知识分子。”

碎片信息的简单堆砌,看似增长见识,却难以使我们精进。

一个人只有将认知内化为成长的基石,才能逾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

段永平曾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就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

有位自称每年读书100本的网友对此评论:“不爱读书的企业家认知范围太狭窄,无论现在多么成功,注定走不长远。”

但和这位网友的预测截然相反,段永平后来不仅被《亚洲周刊》评为“杰出商业领袖”,更是跻身全球富豪榜。

段永平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平时工作中,他总是先明确自己在哪些领域有所欠缺,然后通过书籍、财报、演讲或行业交流会,有目的性地获取相关知识。

正因如此,段永平不追求博闻强识,却总能让学到的理论和方法,服务于正在进行的创业或投资。

这让我想起《认知突围》里的一句话:

“能让你人生突围的是认知,其余的都只是冗余信息。”

人人都能上网的时代,比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应该知道什么。

盲目获取信息,不会增加人生的高度,反而将自己困入认知的茧房。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相反,当你筛选并内化对你有用的那部分信息,你才能更新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这时,你增加的每一点认知,最终都会变成脚下的台阶,将你送往更高的平台。

有人这样评价“高认知的穷人”

提高认知的意义,原本是让井底之蛙见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

但有些井底之蛙,用引力公式论证井口不可逾越,用风险模型告诫自己不要行动。

最后更是通过互联网结识其他井底之蛙,在反复交换信息后达成共识——世界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

一味追求认知并不能改变世界,也不会改变个人的命运。

停止内耗,知行合一,专注自己,才能用所学所知成就人生。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 End -

作者:洞见·姜榆木,来源:洞见(ID: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8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晚君↓↓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哦 不要做高认知的穷人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15776

(0)
上一篇 2024年5月28日 16:46
下一篇 2024年5月28日 16:46

相关推荐

  • 雷军,新造的“神”

    欢迎来到第23期每日新语,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雷学。     过去这段时间,雷军俨然成了互联网新造的“神”。以他为创作对象的“雷学”,也迅速跻身成功人士必读教材——包括但不限于汽车圈、营销圈、育儿赛道和霸总文学领域的从业者们,纷纷拿上放大镜,逐帧解读雷军直播视频和过往资料,当起了“雷学家”——一切都是为了分一瓢“泼天的流量”。   4月18日,“火到提心…

    2024年4月19日
    24000
  • 游泳二级运动员“不会游泳”?事关高考公平岂能“既往不咎”

    季霜石 南京师范大学 ——2024年度红网“青椒计划”系列作品 近日,关于李雪琴是否违规利用二级运动员证书在高考中获得加分的争议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引发了网友对于教育公平和明星学术背景真实性的激烈讨论。 事件的起因源于李雪琴在采访中表示自己不会游泳,然而网友却找出了她的游泳二级运动员证书,并质疑其是否通过此证书在高考中获得了加分。面对质疑,李雪琴的北大同学…

    2024年6月29日
    8700
  • 这届618,“直播一哥”哪去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 作者:叶曼至 6·18大促已拉开序幕,各大平台激战正酣,直播江湖却在悄悄地洗牌。 昔日占据荧屏的初代头部主播,大多姗姗来迟。去年抢跑的辛巴,今年在快手官宣大促5天后才开启直播;疯狂小杨哥专注短剧拍摄,由其徒弟启动预热;罗永浩忙着创业,仅在淘宝和抖音直播间闪现,并未如往年般提前造势。 初代头部主播中,…

    2024年6月1日
    10700
  • 前两年“离职博主”已经开始找工作了。。。

    离职博主,相信大家都在社交平台刷到过,前两年特别火。 而现在,好像比较少刷到离职博主了,是自媒体没做起来又回去上班了,还是不敢轻易离职了? 其实,“离职博主”离开大厂平台,想在自媒体的海洋里激出些许浪花,其实没那么容易。 根据狐妹的观察,以及“离职观察博主”的分析,发现其实大部分“离职博主”出道及巅峰。 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的能力,同时,也就没…

    2024年7月28日
    7000
  • 我在直播间教人养花,年入四千万

    作者 | 胖冯   01 它是一株植物。墨绿色的叶片肥厚油亮,身形挺拔扎实,还能开出鲜艳夺目的花朵。 一百多年前,它离开世代生长的非洲老家,几经辗转来到中国安家落户。 它的学名“大叶石蒜”没几个人知道,这里的人们一般叫它“君子兰”,把它称为灵性之花、富贵之花,甚至传说它开花是为了预报家中的喜事。 君子兰也很喜欢这块广阔的土地,但很多时候它过得并不好。 种植在…

    2024年4月28日
    154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xinenw@qq.com

邮箱B:xinenw@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23:30;周六周日10: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欣文网内容建设升级中,欢迎您参与意见征集进行评论,只为打造更好的内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