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本文转载自

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许峥

自今年4月起,社交平台上密集地出现了一种类型的博主,人称“相亲分析师”。他们对粉丝发来的相亲对象进行条件解剖,找出“地雷”,解释“为什么这个人不能嫁”。短短一个月,这些相亲分析师可轻松积攒40多万粉丝。

这让MCN机构找到了财富密码。招聘相亲分析师的广告上写着,“不求丰富经验,只求普通话过关,月薪1~4万”。

这类博主“分析”的路子有点像应付考试:先审题,然后强调“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没说什么”。

没提体重,那就是胖;只说BBA(德系三大豪车统称),不说宝马、奔驰,那大概率是奥迪。分析师们紧接着提炼条件、顺藤摸瓜——做生意的,基本上烟酒都来;跟父母住的,说明离异有娃;有车没房的,跑不了是个“海王”。

最后少不了上公式——“低五减四”。比如声称184cm的人,对应“低五”,通常只有180cm;而170cm对应的是“减四”,去掉4cm,答案是166cm。身高往下推算,相对地,年龄往上推算,“今年33岁,说明他起码已经34岁了,甚至超过35岁”。三年相亲,起码得考五年模拟。

婚恋中介也想不到,相亲这碗饭,突然从反方向变得抢手起来。拆穿你写在资料库上的体面,就是一次小型的胜利。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给出已知条件,问如何得出“这个男人不能嫁/这个女人不能娶”/@九叔来支招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谁配谈恋爱?

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每个陌生人所罗列出来的“好条件”保持充分怀疑,这是相亲分析师的日常工作。

比如,“27岁,有一辆保时捷,准备开医院,父母退休,婚后买独立婚房”,从这五个条件得出,里头肯定有猫腻。年纪轻轻就父母退休?说明是农村出身,父母要么在务农,要么是无业游民。“婚后独立”四个字暴露出,其现状极有可能是与父母合租,有带娃需求,离异了。用既非卡宴又非帕拉梅拉的保时捷来包装自己,极有可能是找人接盘,投资他还没开的医院。以上拆解完毕,完美闭环。

从避坑的思路看,分析师的工作好像没什么毛病:先把对方往最坏的方向猜测,以规避冲动往上扑踩空。但痛快归痛快,十几个视频看下来,还是隐隐感觉到不对劲。因为,这种倒推逻辑太容易被复制了。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离开学校了,依然得听老师敲黑板、画重点、背公式/@旺旺表弟

碰到相似案例时,不同分析师会说出几乎一模一样的句式,“做生意迎来送往,酒色财气不分家”“父母管教严厉的瘦子,很可能有抑郁症”“正儿八经的男人,不可能研究星座”,连提供的证据都是同一套话术,“客户说了,确实200多斤”“后面得到证实,有两个女儿”,雷同得像批发的真相。

信不信得过还是其次,毕竟有人能帮忙抽丝剥茧地指出破绽,也不失为一种结婚冷静的办法。可是,这些边际效用越来越低的车轱辘话,渐渐画地为牢了。用套话去拆解套路,结果是陷入新一重套路里。

在这场大型教学中,对收入的羞辱、对学历的歧视、对单亲家庭的污名化,都是明晃晃的。

有孩子还离婚,人品一定存在问题;只标注本科,大概率是二本或者专升本;31岁了,月收入才6000块钱,能力太差;父母都是高中老师,鸡娃氛围严重,婆媳关系有九成都是紧张的;只说单位不说职业,约等于合同工、中介、外包……如此种种,组合成明确的相亲鄙视链。

排斥低文凭,对优绩主义深信不疑,收入、职业、车子、房子、彩礼都体现了“你这些年有没有努力”,把离异群体圈禁在一种刻板印象中,不欢迎高龄,甚至具体到不欢迎“创业的”和“做工程的”。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最多是大专,说不定高中还没毕业”,言外之意,懂的都懂/@军师无念

择偶时有个人偏好可以理解,可相亲分析师却使它加速演变成所谓广泛的共识,而且高度标准化。鄙视链底端的条件一出现,主播和弹幕就会空前地默契,结论根本不需要刻意挑明,因为,“懂的都懂”。

“社会”有时会被拿来当作类似“精明”的形容词,形容一个人能辨别出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的陷阱。相亲分析师比拼的就是“谁更社会”。他们站在黑板前圈圈画画,演绎一个权威主体,单方面输出知识点,对“不那么社会”的人进行说教,“你以为是个优质股,其实砸手里没人要,天真啊!很容易掉坑!”

为了解释这一个个坑,所有人开始严密地计算、倒推,如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说,“用大量可测量的生理和社会属性,组装出爱的对象”。身高扣几分,家底又补回几分,学历减掉几分,户口又加上几分……择偶这件事,最终被修剪成几个条件,逢人就要对齐,看你到底“配不配”。

从这个角度看,相亲这件事,含有动作,不含有感情,仿佛一个市场行为,只允许赚,没有人赔得起。相亲分析师的小黑板上那句“这个男人/女人能嫁/娶吗”,更像在问“投资这个男人/女人是会赚还是会赔”。为了守护自己的阶层,求偶也最好要往上升,千万别往下滑。

把人放在货架上,待价而沽,这对当代相亲男女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恐婚,但是忍不住谈论婚姻

智者不入爱河。如果非要入,也要严肃地分析、明智地计算。

根据《202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21年中国15岁以上的单身人口约为2.4亿人。人们宁可单着,在相亲市场上长久观望,也不想贸然地找一个“高风险的伴侣。

这里的“高风险”,已经不止于经济层面的上当受骗,它还事关生命、感情、尊严。

很多时候,人们停留在相亲阶段,是因为对方拙劣的聊天水平使“婚姻”这件事显得空前滑稽。“你看看哥帅不帅”“刚练的腹肌没人摸”“从醒来的那一刻起想你的一天就开启了”……这些发言令人迷惑,像一场似有若无的性骚扰。社交媒体上,每天都有因为相亲而下头的案例展演。

而女性主义话题的崛起,让长久埋藏于部分婚姻中的不公,比如家务重担、情绪劳动、语言霸凌等事实也不再遁形,部分拥有浓重父系社会习性的男性很难再被快速信任。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图/《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再往前推,社会新闻报道早就比相亲分析师更深入地识破了一个人所能隐藏的样子。“亲密关系”这个词变得讽刺,每个人都看到,它有可能会突变成背叛,甚至是残暴。“恐婚”并不单纯是一个挂在嘴边的流行用语,它背靠一个又一个关于家暴、谋杀、煤气灯效应的案子而形成。

钱锺书口中的“围城”,在人们心里越来越具体。

2022年的结婚登记人数跌破了1986年以来的最低位,只有683.5万对。不过,讨论婚姻的声量没有减弱。对于这件事,人们的态度是既想从中抽身,又想深入谈谈。井喷的婚恋综艺给观众架起摄像头,从婚前、已婚一直拍到离婚之后。

在搜索引擎上筛选“爱情”“婚姻”“家庭”类别的电视剧,数量丰裕得片名快要重叠了。从早期的《中国式离婚》《王贵与安娜》《裸婚时代》《婚姻保卫战》《双面胶》,到前几年的《三十而已》《我的前半生》,婚姻当中始终有千万条沟壑等待被描摹,说不清,道不明,却依旧矛盾地吸引人。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图/《三十而已》剧照

婚姻没有办法被粗暴的二分法来定义,比如出轨就是绝对的恶劣,或者离异就是某种程度的失败。它太复杂了,以至于我们同样无法断定,自由恋爱就天然地比冷酷算计的相亲更美妙。

在前段时间疯传的文章《我妻之死》中,一个毕业于北大法学系的丈夫用五千多字的悼文来纪念妻子。就跟传统语境里夸赞母亲“伟大”一样,他夸她“聪明“勤奋”认真”“不怕吃苦”,这些字眼变成了一位好妻子的组成要义,她既可以为了家庭回国,也可以为了家庭再次从头申请、考试、读书、出国,还可以为了他在群租房生孩子。在他的疼痛和哀悼中,围观的读者依然可以辨认出这位妻子的牺牲。

对围观的网友而言,这和事先掂量着对方的家底而强硬凑合的婚姻相比,没有孰高孰低。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涨粉之后,相亲分析师开始建起收费学习群/@军师无念

拿算计来假装爱意,这种事情并不算十分稀奇,因此才有“恋爱脑骂醒师”这类的产业被养活。花点小钱,是为了避免在爱情里折损更多,由此衍生出的相亲分析师、婚恋直播间、豆瓣劝分小组等,都不过是人们在踩了太多坑之后,产生的急迫而原始的自救冲动罢了。

问题在于,相亲分析师如此分析,是否真能替大众躲掉伤害?

希腊哲学家琉善说,人“把自己的命运抵押”给被爱者。这是一个很浪漫的造句,但仔细想想,“抵押”两个字也是从经济活动变过来的词,相当于一个人在抵押、彻底交付之前,本就明白另一个人身上有大量的变数,只不过,这个“变数”并不取决于相亲分析师用粉笔着重圈出的那几条“硬件”。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图/《社内相亲》剧照

决定性因素从来都不是车、房、存款、身高、学历,而是复杂的人性、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这个复杂也许造成了小黑板上糟糕的条件或优越的筹码,但我们没有立场用三分钟去判定一个“人”,就像高学历并不意味着绝对正直,而月入五千元也未必能判定谁没出息一样。

躲掉了特定的硬件条件,又去哪里躲掉虚伪、贪婪、嫉妒、埋怨?是不是连爱意也一起躲掉?

事实上,我们也许恐婚,但还没有到甘愿落入呆板的评价路径里,放弃甄别一个活生生的爱人的地步。

参考资料:

[1]“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个人主义战胜了爱情?.界面文化,2022-09-25.

[2]为捍卫阶级而相亲:想要紧握住的,可能正是正在失去的.界面文化,2017-07-18.

[3]鲍曼,哈夫纳.将熟悉变为陌生.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理性看待婚姻,

依旧期待与人携手同行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4年第12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听了相亲分析师的一席话,我决定不结婚了”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21159

(0)
上一篇 2024年6月9日 19:42
下一篇 2024年6月9日 20:14

相关推荐

  • 多巴胺与内啡肽:自我激励的双重奏

    在追求幸福和满足感的道路上,大脑中有两位不可或缺的“乐师”——多巴胺和内啡肽。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编织着我们的情绪图谱,激励我们向着目标前进。 一、多巴胺,这位“预期奖励”的使者,总是热衷于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诱人的未来画卷。当我们预见到即将获得的奖励时,多巴胺便在大脑中欢快地舞蹈,激发我们的积极性和动力。无论是面对一次小小的成功,还是期待一次盛大的…

    2024年6月9日
    6100
  • 从超市买回来的肉“冒绿光”,还能吃吗?关键看4点

    肉块发绿,总是会让人有点膈应,担心是不是变质了或者有毒。但和大家想象的不同,这其实是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肉质新鲜的表现。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随着探真.九叔一起来研究研究。 准确来说,肉类不止会泛绿,还会出现红色、橙色、黄色等其它彩虹色。这本质上是光与肉类微观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沿着肉的垂直肌肉纹理切开,肌肉纤维会从肌肉组织表面突出,形成一个整齐有…

    2024年8月23日
    8300
  • 二手生活:返乡青年,把大城市生活复制到县城

    ” 返乡青年正在把一二线城市的生活经验往县城复制。近两年,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到小县城创业,他们开起了时髦咖啡馆、融合餐馆,在朴实的县城街道独树一帜。这些新鲜事物,俘获了小地方的好奇心,让县城居民开始体验一种二手的都市生活。‍‍ 这种二手生活的复制,既有经验移植,又要培养在地人群的消费习惯,正在不断改造着县城的生活方式。 开在自建楼里的咖啡馆‍‍‍‍‍…

    2024年5月4日
    14400
  • iOS 18定了,这个新功能我等了7年

    话说一年一度的苹果开发者大会(WWDC),还有几天就要到来。 而熟悉的机友也知道的。 若无意外,备受关注的iOS 18,也将在WWDC上正式亮相。 至于这次果子会上些什么史诗级大招。 机哥前段时间,已经给大伙安排了一篇【超级前瞻】,感兴趣可以回顾一下。 但我知道,还有很多机友关心的,并不是什么AI功能的更新。 而是期盼果子能给iOS 18的界面,来个全面焕新…

    2024年6月7日
    10300
  • 这个会让大脑变笨的事情,很多人天天做!两种饮品帮你助力大脑

    你知道吗?我们的大脑大约 70%~80% 是水,因此水的占比至少应保持在 70%,大脑运行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不仅如此,身体一旦缺水还会给大脑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近日,高温天气来临,很多人其实都缺水,自己却意识不到。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 一旦缺水 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 首先,即便体内水分只下降 1%,也会大大降…

    2024年6月29日
    135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xinenw@qq.com

邮箱B:xinenw@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23:30;周六周日10: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欣文网内容建设升级中,欢迎您参与意见征集进行评论,只为打造更好的内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