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当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深入探究这一重要课题,曲阜师范大学“碳泽智行”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1月22日奔赴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马沙村,展开了一系列深入且全面的调研活动。
多源探索,厘清土地利用变化轨迹
初到马沙村,“碳泽智行”社会实践队迅速与村委会取得联系,获取了土地相关资料,涵盖土地承包原始档案、历年土地流转记录以及村庄发展规划蓝图等。同时,队员们借助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马沙村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比。从卫星影像的变化中,清晰地呈现出过去几十年间,马沙村土地利用格局的显著变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人为因素和社会经济驱动力量,实践队员们分组深入到村民家中,与村民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村民孙大爷感慨地说:“早些年,咱这地主要种些粮食,勉强够糊口。这几年,村里引导大伙把地流转出去,集中搞起了蔬菜种植和养殖,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实践队收集到了丰富的一手信息,不仅验证和补充了从资料和影像分析中获取的数据,更深入了解到村民们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切实需求。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进行访谈。尹新颖 供图
深度剖析,解锁土地变化的碳排放密码
通过对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实践队员们发现马沙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方面:农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用地扩张。在农业领域,传统的单一粮食种植模式逐渐被打破,经济作物种植和特色养殖蓬勃发展,规模化的养殖场也不断涌现。这种转变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对碳排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蔬菜大棚的搭建需要大量的塑料薄膜和金属支架,其生产过程伴随着较高的碳排放。同时,为了维持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供暖、通风和灌溉设备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进一步增加了碳排放。而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如果处理不当,会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队员们通过实地监测能源消耗、统计生产资料使用量以及运用碳排放计算模型,精确量化了不同农业生产模式下的碳排放变化;在建设用地方面,随着马沙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建设、道路拓宽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等活动日益频繁,大量的耕地被转化为建设用地。新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水泥、钢材等建材的生产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运转也会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实践队通过查阅建筑行业的碳排放系数标准,并结合马沙村实际的建设规模数据,准确评估出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碳排放增长趋势。
图为马沙村中的减碳机械。尹新颖 供图
多元举措,共筑低碳发展新路径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发现,马沙村在应对土地利用变化和碳排放问题上,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在建设用地管理方面,马沙村严格遵循土地规划政策,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杜绝盲目扩张。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理念,新建房屋采用节能保温材料,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清洁能源设施,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技术创新也为马沙村的低碳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农业生产中,引入智能化的灌溉和施肥系统,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需求,精准地进行灌溉和施肥,提高了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农村能源领域,部分村民开始尝试使用空气源热泵进行冬季取暖,相比传统的燃煤取暖方式,碳排放大幅降低。
图为实践队员对马沙村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宣传。尹新颖 供图
通过此次在马沙村的实践活动,“碳泽智行”社会实践队深入了解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当地在推动低碳发展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持续关注马沙村的发展,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为乡村的绿色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助力马沙村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碳泽智行实践队合照。逄兰 供图
本文来自作者V-ing原创投稿,不代表欣文网任何立场,如需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并且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51302.html